汉语层面的“旅游”与“旅行”

一、汉语层面的“旅游”与“旅行”

“旅游”一词真正进入大众层面,为大众所熟知并成为日常用语,时间并不久远。1982年3月,随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原“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国家旅游局”,“旅游”一词正式进入到政府管理体系当中。然而“旅游”这个词真正进入大众层面,还要推后几年。20世纪80年代中叶,随着国内旅游的萌芽兴盛,才将这一概念带入中国大众普通生活。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中国普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会在言谈话语中使用“旅游”一词,而代之以“到外地玩”“到外地开会”“探亲”等词语。《汉语大词典》援引的一个当代报刊使用“旅游”一词的时间较早的实例,是1981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杂志文章中的一句话:“旅游事业突起后,就有人在半山寺开设茶水站。”

若以此作为一个观察点进行推算,则“旅游”一词真正受到中国社会大众的关注、进入到中国大众普通生活和话语体系,大抵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同步,应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

相比英语,现代汉语对“旅游”的细致表达,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词汇较少、语义欠丰的问题。譬如,英语当中能够表达“旅游”语义的一些词,“Voyage”“Journey”“Tour”“Trip” “Travel”“Tourism”“Junketing”等等,每个词都有各自不同的习惯用法与含义,但在汉语层面,常常遭遇的窘境是无法找出与这些词语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进行对译。

汉语语境中,多年来许多人(尤其是旅游教科书)曾热衷于将“旅游”“旅行”两个词进行语义分割,但每每囿于理解受限于一家之言而收效甚微,或者说并无实效。在今天的现实语境中,不仅以正音正字保持权威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并不采纳这些说法、提法,在大众语境中“旅游”“旅行”两个词的混用和彼此替换,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汉语大词典》“旅游”条目下,标明了“旅游”的二解:

1.旅行游览。

2.谓长期寄居他乡。

“旅游”一词虽在古汉语中出现较早,但能找到的中国古人使用“旅游”一词的记载并不多,且多集中在古人的诗文当中。《汉语大词典》在解释“旅游”的“旅行游览”概念时共列举了如下四条:南朝梁沈约的诗《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唐代诗人王勃的《涧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宋代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临川画工黄生,旅游如广昌,至秩巴寨,卒长郎岩馆之”;明代吴承恩的《杂著》:“东园公初晋七袠,言开曼龄,是日高宴……会有京华旅游淮海浪士,闻之欢喜。”

汉语大众普及类字词典《新华字典》,更是直截了当将“旅游”词条注解为“旅行”,将“旅行”的词条注解为“旅游”。

本书在对“文化旅游”的探究中,即依约定俗成的原理,采纳汉语辞书的通用解释,视“旅游”“旅行”具有相同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