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省区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省区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丝绸之路西北地域因其悠久、活跃的历史,古代民族在世界史上的重要影响,以及独特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保存下来许多极富自然与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这是自然造化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留给21世纪的人类的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中国丝路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面积约32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分别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人口的1/12。如将内蒙古西部计算在内,西北地区地域更辽阔。该区域有黄土高原农业耕作区、天然森林、沙漠、草原、山岳、冰川、荒漠、内陆和高山湖泊、湿地及孕育了中华民族文明的长江、黄河、塔里木河、伊犁河等众多河流水系、雪域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在这样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里,生息着创造了差异巨大的多样文化的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裕固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等十多个民族。这一地区由于古代民族匈奴、月氏、乌孙、突厥、吐蕃、回鹘、羌、氐、党项、鲜卑、吐谷浑、喀尔喀卫拉特蒙古人及粟特、波斯等胡人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军事征伐等历史活动,以及与汉民族持续了十多个世纪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历史区域和数量巨大的文化遗存。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丝路西北地区的世界遗产达到24处,其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此外,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在这个区域内,自然资源和人文遗产所包含着的地学、物种、文化等环境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移植、不可再生、唯一和多元多样性,从而形成旅游资源最具吸引因素和永续价值的地位。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丝路西北地区文化与自然遗产旅游资源作为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价值获得了重新被认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唐蕃古道、河西走廊、关陇地区、塔里木盆地所代表的西北独特人文历史区域;汉唐长安古文化、西夏文明、西域文明、羌藏文化、西北伊斯兰文化所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内涵;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新疆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中国数量最多的西北石窟寺群;半坡遗址、大地湾、法门寺、兵马俑、汉长城、玉门关、阳关、嘉峪关、交河和高昌故城、锁阳城、河仓城、黑城、楼兰遗址这些人类历史不可复原的丰富文化遗存;从蓝田猿人遗址到伏羲庙、黄帝陵、秦公大墓、汉唐帝陵、西夏王陵所标志的中国悠久历史政治传统;西北地区独特的珍稀藏羚羊、雪豹、野生双峰驼、黑鹳、朱鹮、黑颈鹤、白唇鹿等;秦岭太白山、西岳华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玉门干海子湿地、青海湖、柴达木盆地、茶卡与察尔汗盐湖、宁夏沙湖、新疆天池、赛里木湖、哈纳斯湖、艾比湖、巴里坤湖、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天鹅湖、三江源—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荒漠自然保护区、沙坡头沙漠自然保护区、安西极干旱荒漠保护区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所有这些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辉煌夺目的旅游宝藏,构成今天大西北旅游黄金路线和热点景区。所有这些旅游资源也都具备了观赏、娱乐、探险、生态等现代主要旅游形式的要素和需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始资源具有潜在增长价值,将成为我国宝贵的后备旅游资源,从而使大西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近年来,西北五省区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均逐年增长。这两项的增长率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其中尤以较落后的地区增长最快。有的地区,如陕西省,旅游业的产值已占到三产总产值的20%左右。这一切表明,长期被视为欠发达地区的西北,经济增长的方式、资源消耗和利用的类型、旅游等非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中人们对环境与文化价值的认识深度,在短短数年间就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以预计,丝路西北地区旅游资源随着“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即将获得大规模的开发,但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危险。而后者恰恰是在旅游需求旺盛、旅游投资热情高涨情况下极易被忽视的。

因此,在这种令人兴奋的背景下清醒考虑西北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的关系时,就不那么乐观了。我们必须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在1997年联合国第九次特别会议提出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极审慎地重新评价西北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