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体现了世界遗产、国家遗产、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核心价值
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前者如文物古迹,后者如民俗民情、民族民间艺术、神话传奇,它们都是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对象物不外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据有关统计分析,中国人的旅游行为中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物的约占65%,以人文景观为对象物的约占35%。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的引人入胜之处当然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而从表面上看,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物的旅游与文化之间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原因如下。
真正能够吸引人前往休闲观光的旅游地,都必须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凡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都经过名人赏识,通过他们把那些自然天成的胜境转述于世人,并通过后人不断地发掘这些自然景观的魅力,最终引来无数游人驻足流连。中国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以自然景观为主,但是也同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武陵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位发现世外桃源的“武陵渔人”给许多人留下了对它最初的或许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只看到它茂密的林木覆盖和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显然是肤浅的。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名篇或许才是无数游人走近它、欣赏它的直接诱因。如果无人观赏,多少良辰美景就只能自生自灭,正如杜甫《宿府》诗云:“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夜色好谁看?”更多的在常人看来平凡普通的景物,经诗人点化之后,顿成人间仙境,如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于永州风物。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加速器。文化环境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历史长期积淀而成的,如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另一部分则是刻意营造的。绝大多数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表明,后者须以前者为基础,例如奥地利的施普雷森林,政府规定在森林保护区内只能从事手工耕作、人力交通运输。许多地方政府规定,自然保护区内现代化宾馆酒店只能按照当地传统建筑风格来营建。这些做法都是很有远见卓识的。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树立风格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很难想象,如果所有的风景名胜区都是模式单一的希尔顿饭店、麦当劳餐厅,又怎么能够将万里之遥的游客吸引到自己身边来。
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有着最为悠久的文化传统。古代文人、诗人、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大都喜好游历。周穆王远游西域,秦始皇封禅泰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先圣前贤的遗迹。遍布全国名山的摩崖石刻,更是成为中国独具一格的旅游文化资源。可以说,没有以“紫竹观音”为代表的石刻艺术的大足,没有北魏以来的石室经卷、壁画、造像的敦煌,没有道观林立的武当山,没有佛寺遍布的峨眉山,没有少数民族风情的西双版纳,其旅游价值都将锐减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