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丝路文化
古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绵延1万多公里,在我国境内覆盖中西部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以及西南的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等11省区。在境外途经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组织内的6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5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个对话伙伴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绝大部分都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因此,古丝绸之路是建立在贸易之路功能之上的,是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它是历史时期形成的一个地理文化概念,或者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亚欧大陆文化系统。
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在古丝绸之路历史传统及其文化精神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与中西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体现的是经济带上各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欠发达地带”,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基础。经济带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一个和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贸易、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古丝绸之路历史形成的54个廊道作为文化线路,正好提供了这一基础。包括“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要共同打造建设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中缅孟印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也正是古丝绸之路在21世纪的复兴和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继承了丝路文化20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与沿线各国人民形成的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和平包容的精神。通过丝路经济带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又为丝路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正如《愿景与行动》所指出的:“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6年11月1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安全的保障环境。这是联合国大会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并使之成为联合国推动的重要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