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交
2025年10月14日
新旧之交
于2008年盘点中国电影,需要向前回望,因为当下围绕电影所产生的种种现象,都与21世纪初的“入世”相关。
1999年底,中国与美国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协议:入世后,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左右的外国影片用于影片放映;允许外资参与改造、建设和经营电影院,外资比例不得超过49%。此事引发了电影界对自身产业发展的郑重思考。
中国应对WTO的能力如何,《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1]和《狼逼门前:1994—2000的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市场》[2]曾给电影人当头棒喝:前者以电影的世界贸易竞争为中轴,讲述既是经济武器又是文化武器的好莱坞电影征服世界的世纪之战;后者从票房盈利角度描述美国影片在中国市场的横行无阻。这两个文本所揭示的事实让人感到中国电影面临的险境,90年代在各大电影节连连出手频频得奖的喜悦顿时一扫而空。
当意识到“入世”要进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国需重新选择自己的长远发展战略,而电影就是与好莱坞打拼时,电影界颇为一致地把未来坐标建立在与好莱坞共舞的底线之上,不论是创作蓝图的设计或技术指标的制定都把美国大片作为参照对象。因此,2000年以后的种种电影表达都跳脱不出这样的思维逻辑。通过国营与民营、好莱坞大片与华语大片、艺术路线与商业路线等种种问题的集结缠绕,中国电影在“入世”现实的推动下开始了从“意识形态政治”向“市场政治”的战略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