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香港电影的经典作品大都纠葛于城市和人的“香港”身份。在这些香港导演所讲述的故事里,城市塑造着港人的心态,港人诚挚地表述着对“我城”的眷恋,讲述故事的人和故事中呈现的人共同打造着香港的明信片特征。随着两地合拍的日益密切,合拍片中出现的香港人和内地人形象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而这在2007年的作品中尤为突出。
香港黑帮片、警匪片擅长选用卧底题材。2007年,一些合拍片依旧选择了卧底题材,但这些卧底故事已经与认同问题无关,甚至有《戏王之王》这样的纯港产片解构了天台上卧底与警方接头的桥段,同时还恶搞了优秀的《无间道》。古天乐在《导火线》和《铁三角》中都扮演卧底,但两部影片都不涉及卧底内心的两难缠绕。尔冬升导演的《门徒》中的警方卧底虽然孤寂难忍,但他在完成任务后仍选择继续做卧底。
在2007年的港产合拍片中,内地人形象有了更大的变化,还出现了一些难以辨认是香港身份还是内地身份的人物形象。阿灿、北姑、偷渡客、大圈仔、表姐、表叔式的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地人形象在合拍片中已完全消失。《导火线》中的秋堤虽然是来自松花江畔的啤酒妹,但和香港人华生已经平起平坐,并谈起了恋爱。罗志良导演的《连环局》中的王森从内地北方到香港做生意,住豪宅,穿华服,混迹港岛富人区,儿子和港仔难分伯仲,已经说不清他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女人本色》开始时,被成在信老公杜林骂作乡巴佬的程必聪取代了杜林,坐上了行政总裁的位置,从此步入香港上流社会,成为特区政府的代言人。在1998年金融风暴中他喊出了“香港特区政府是我们的政府,要想香港好就一定要支持它”的口号,而且他还在关键时刻支持了香港女人成在信。类似这样的内地人形象弥合了昔日港片中香港人和内地人的身份差异。
作为银幕上香港人形象的载体,香港明星是建构港片身份特征的重要元素。2003年CEPA签订后,合拍片大大增多,香港、内地明星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许多香港明星的演艺重心已转向广阔的内地市场。在银幕、剧场、舞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中,香港和内地明星渐渐趋同,香港明星往日所负载的地域色彩也日见淡薄。在2007年的一些港产合拍片中,香港明星们的角色身份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门徒》中的刘德华扮演的林昆不像传统黑帮电影的大毒枭,反而像个邻家大哥,孤独而悲凉;《铁三角》中的古天乐成为一个广州仔;《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周润发扮演的潘知常来历不明;《男才女貌》中的余文乐则成了土生土长的内地小子。
明星的魅力在于他们所象征的特定含义,这些含义与性别、地域、文化息息关联。香港明星往往就是表征香港的意义符号,他们的身体有着明晰的指代作用。因此,香港人的身份就会使他们在银幕上扮演的内地人形象给观众带来间离效果。同样,内地明星在港产合拍片中的香港身份也难让观众建立认同感,反而使人物成为意义错位的角色。事实上,《门徒》中张静初扮演的玉芬、《兄弟之生死同盟》中王志文扮演的黑帮老大、黄奕扮演的律师庄晴、于荣光客串的警员以及《导火线》中许晴客串的冷酷女警司、《每当变幻时》中黄渤扮演的“猪肉佬”始终是内地演员“扮演”的香港人,无论香港观众或内地观众都不会把他们看作真正的香港人。香港人与内地人的形象杂糅,香港明星和内地明星的跨地出演,也消解了香港电影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