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仅仅从女性表达的角度概括中国女导演的创作显然不能容纳全部。在走向多元格局的90年代的电影制作业中,生气勃勃的女导演们几乎在各个题材领域中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肖桂云在历史片领域的不断进取,刘国权在商业片制作上的成功,而李少红在全方位的出击,使她成为当代最令人瞩目的新锐导演之一。她的《血色清晨》(1990)冷静而富于张力,是对中国现实有力的摹写;她的《四十不惑》(1992)精致而细腻,是城市电影中的佳作;她的《红粉》(1995)堪与外片抗衡的票房使她突破艺术电影的单纯区域,迈向广阔的创作领域。90年代步入影坛的宁瀛出手不凡,两部影片《找乐》(1992)与《民警故事》(1995)都获得国际大奖。难能可贵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压力之下,宁瀛不急不躁,坚持个人风格探索,显示出清醒的头脑和坚毅的性格。
90年代以来中国女导演的电影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主流叙事、艺术电影和商业制作。这三种叙事与中国总体电影格局相一致,说明创作者的意识和影片的功能定位依然囿于社会文化的大走向。
主流叙事承传经典叙事模式,仍然在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讲述社会情节剧的故事。王好为、黄蜀芹、王君正、史蜀君等人的作品均在此列。
艺术电影拒绝与“主旋律”呼应,坚持文化反思态度和现实批判立场。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和宁瀛的《民警故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前者以一种对残酷社会现实的逼真呈现,有力地揭示集体无意识心态的衰颓和陈陋。后者试图以表象世界的琐碎、零散、平面展现原生态的多元意义空间。
商业制作追寻港台风格,以各种拼贴方式争取高票房和快循环。刘国权是胜过所有男女导演的佼佼者。她认为“电影是给观众而不是给艺术家看的,影片在具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一定要有娱乐性”,并声称要拍出“好莱坞式的商业片”。然而她的影片更像是港台商业片的内地翻版。《疯狂歌女》《女明星秘史》《招财童子》《新潮姑娘》《痴情女子》《虎兄豹弟》《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这些片名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她的电影特征。
这里,我们能够归纳90年代女导演们的创作现象,却不可概说为女性电影的发展,因为此阶段的女导演们仍然无法逃离整个时代的大故事。在社会转型的开始和商业大潮的兴起的背景下,女性意识的发展和女性故事的讲述依旧面对经济、政治、社会意识的三重规范。
如果我们在中国早期女性意识的发展中发现了其与西方女性觉悟过程的差异,那么20世纪末的中国女性现实就再次发生了与西方女性运动迥然不同的逆转:当西方女性形象日益独立化和中性化时,中国女性却在传媒形象中彰显自己的女儿身,80年代中期展露端倪的中国女性电影,于经济变革的90年代开始了新的变奏。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逆转,但它再次印证了妇女主流形象的建构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同一性。
1995年
【注释】
[1]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性别与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5.
[2]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性别与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6.
[3]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性别与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