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1949年之前,上海是中国电影的绝对中心,产业规模和人力资源都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都市”成为一个联想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的负面符号,老电影从此风光难再,上海作为中国电影“首都”的时代随之瓦解。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北影于“十七年”迅速扩张,取代上海占据首席,中国电影格局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创作中心位移——由上海转向北京;创作人员新旧更替——三四十年代的资深表导演迅速边缘,来自延安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代之而起。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换血”。

2009年

【注释】

[1]竹潜民,沈瑞龙.人民电影的奠基者:宁波籍电影家袁牧之纪念文集[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197.

[2]周啸邦.北影四十年:1949—198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

[3]汪洋.北影的第一次辉煌(1949年10月—1966年7月)[J].新文化史料,1999(5):11.

[4]沈芸.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始末(1949——1957)[J].当代电影,2005(4):34.

[5]解治秀.袁牧之与“电影村”[G]//竹潜民,沈瑞龙.人民电影的奠基者:宁波籍电影家袁牧之纪念文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329.

[6]王阑西.苏联电影事业的巨大成就[J].大众电影,1955(1):11.

[7]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24.

[8]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33.

[9]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34.

[10]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5.

[11]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34.

[12]汪洋.北影的第一次辉煌(1949年10月—1966年7月)[J].新文化史料,1999(5):14.

[13]汪洋,汪林立.我看北影三十五年(一)[J].电影创作,2000(1):70.

[14]崔嵬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87.

[15]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75.

[16]傅正义.剪辑人生:傅正义自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14.

[17]由1963年在全国农村如火如荼展开的从清工分、清账目、清财产、清仓库演变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所谓“四清”运动。本来局限在经济方面的“四清”运动主要目的在纠正“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财务混乱,缓和干群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后来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的“四清”运动则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8]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42.

[19]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42.

[20]周啸邦.北影四十年:1949——198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60.

[21]于蓝,马秉煜,罗辉,等.水华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440.

[22]王连.从演员们的希望看上海的电影业[N].文汇报,1949-06-29.

[23]周啸邦.北影四十年:1949—198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54.

[24]周啸邦.北影四十年:1949—198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54.

[25]张开明.从新四军走出的电影明星:庞学勤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

[26]德勒格尔玛,翟建农.在大海里航行:于洋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29.

[27]马德波,戴光晰.导演创作论:论北影五大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10.

[28]马德波,戴光晰.导演创作论:论北影五大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26.

[29]于敏.一生是学生:于敏自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