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年间,香港电影创造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功夫片、武侠片、警匪片、都市言情片等类型都生机勃勃,为国际影坛带来了具有东方色彩的美学理念、另辟蹊径的镜头语法、风格迥异的作者导演。这些独特呈现港岛景观和市民文化的影片通过各种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世界电影产生了强烈冲击,并改变了视听体验观念和制作方式。
在新的历史转折关头,香港影界再次遭遇动荡,2000年以来香港电影正在经历蜕变的阵痛。香港电影工作者积极调整步伐,或者北上合拍,或者原地坚守,或以自己的类型经验提升内地主旋律电影的观赏效果,或以对内地问题的回应继续维系香港神韵。但不论踏足哪一条道路,他们都在以顽强的港人精神寻找新的契机和新的平台。
2008年
【注释】
[1]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M].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77.
[2]参见罗卡的《既是末世,又是创世的开始:专访徐克》,转引自: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香港电影8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59.
[3]陈嘉铭.《女人本色》:回归电影的“经济轴心”[J].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7(99).
[4]洛枫.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48.
[5]洛枫.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49.
[6]柳宏宇.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空间的后现代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4).
[7]张英进.香港电影中的“超地区想象”:文化、身份、工业问题[J].当代电影,2004(4).
[8]朗天.后九七与香港电影[M].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3(6):75-78.
[9]王德威.如此繁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45.
[10]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