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对于中苏关系的过往,相关研究专家的概括是:50年代结为盟友,60年代从分歧走向分裂,70年代恶化为首要敌人,80年代关系逐渐正常化,2010年以后过渡为战略合作伙伴。[20]在这个起伏跌宕的历史过程之中,中国电影与苏联电影的交集必然地循着两国外交的轨迹,阴晴流转,变幻不定。其中40年代的工具论滥觞,50年代的整体崇尚,60年代的策略化抵制,70年代的彻底批判,都为世界电影交流史留下一份值得回味的历史档案。

2018年

【注释】

[1]夏衍.答问:答香港电影学会问[G]//中国电影研究:第一辑.香港:香港电影学会,1983.

[2]参见:王平陵.从苏联电影谈到中国电影[J].中苏文化,1940(4).转引自: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1937——1945)[G].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30.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823.

[4]夏衍.答问:答香港电影学会问[G]//中国电影研究:第一辑.香港:香港电影学会,1983.

[5]刘念渠.论苏联电影对于我们的积极作用[N].人民日报,1949-03-28(4).

[6]陆定一.欢迎苏联电影[N].人民日报,1959-10-30(5).

[7]木艺,方声.蔡楚生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8]程季华.祝愿更上一层楼:《世界电影》创刊50周年答本刊记者问[J].世界电影,2002(6).

[9]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34.

[10]王阑西.苏联电影事业的巨大成就[J].大众电影,1955(1):11.

[11]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24.

[12]成荫.成荫与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26-31.

[13]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33.

[14]张骏祥.更好地学习苏联,保卫社会主义的电影事业[J].中国电影,1957(Z1).

[15]马德波,戴光晰.导演创作论:论北影五大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53.

[16]蔡楚生,等.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征[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17]蔡楚生,等.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征[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18]北京市档案馆资料:1959年11月1日《市委文化部关于文化、艺术、电影、话剧方面的工作而后问题向市委的请示报告》——《关于放映苏联影片〈一个人的遭遇〉的措施的报告》。转引自:柳迪善.十七年时期苏联电影放映实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3):33-34.

[19]陈默.银幕上的毒草:评格·丘赫莱依的三部影片[J].电影艺术,1963(6).

[20]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M]//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