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旷野之恋

13 旷野之恋

恩特马克是一位让我十分敬佩的小伙子,他是我的校友,也是新疆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

1998年秋天,他来野马中心工作时已有25岁了。他黑黑的脸庞,看上去十分憨厚朴实。他家就在吉木萨尔县的一个乡村,距离野马中心不远。他是牧民的儿子,家里养了不少马和羊,从小就和马打交道。他对马有着天然的感情,毕业后自愿来野马中心工作。应该说他很乐意从事这样一份工作,一方面是他爱马,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专业特长。

马克来野马中心的时候,野马中心15个编制已满,单位没法接收他,除非他愿意先当临时工,等有了编制再说。马克一点也没有犹豫,爽快地去了马舍和其他饲养员一起喂马。可他一个大学本科生,工资居然比临时工还要低,只有200元。

由于来野马中心的大学生都不稳定,马克来的这年,野马中心从上级争取了4个委培名额,让孙立程、王臣、张彦豹、王振彪四名饲养员去西南林学院进修学习了。他们走后,单位又招了四名临时饲养员,工资是每月300元。

为啥给马克这个大学本科生开200元的工资?也许领导的想法是“干不了几天他就走了”。领导对正式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真是寒心了。来是来了,待不了多久一个个都跑掉了,留下来的也不安心。比如我,成天就梦想着早日离开这里,脱离苦海。所以,领导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单位培养的这批饲养员身上。

谁也没想到那么低的工资,马克居然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干就干了三年临时工。三年中,工资没有给他涨一分钱。野马发病时,他和我一起诊治。后来有老职工退休时,他才转了正,不再去马舍喂马了,成了一名正式兽医。

马克在大学时就谈了一位漂亮的女朋友,是他的同班同学,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们的爱情从一入校时就开始了,一直到毕业,马拉松爱情谈了整整五年。毕业后,女朋友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了乌鲁木齐市畜牧科学院,而马克却选择了远离都市的野马中心。一对恋人,中间隔了140公里长的距离!

刚来野马中心时,马克经常给女朋友写信,倾诉对女友的爱恋和相思之情。有时他会跑到4公里外的西地村,给女朋友打长途电话。他们相见的日子很少。作为一名临时工,当时两个月才能休息4天,人手不够或野马中心工作忙碌时,连4天休息也不能保证。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人的爱马情结是与生俱来的。马克的爱情是纯真的,对野马事业的热爱更不掺假。野马中心开展了多种经营,开始饲养细毛羊,也开始养鱼,但小伙子们就是不擅于经营自己的爱情。

马克对女朋友的思念一天天地增长。一个大男人,有时会一个人在被窝里偷偷哭鼻子。被我们发现了,还有些不好意思。可是,我们发现,他女朋友给他的回信却渐渐少了起来。他在电话里也发现,女朋友对他的态度一天比一天冷淡了。

马克感觉不对,赶紧跑回乌鲁木齐去看女朋友,结果一见面女朋友只向他提出了两个字:分手!

他一下子蒙了,任他怎样苦求,女朋友都不能心回意转。

他们毕业后分开已两年了,这两年马克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没有几天,多数日子是彼此在思念和孤单中度过的。她天天都盼望着马克能在身边关心照顾她,盼望着他俩还像以前那样朝夕相处,盼望着早点有个温暖幸福的家。可是这一切,马克都不能给她。

马克那200元的工资,除掉伙食费最多也就剩下100元,再给女朋友打打电话,也就所剩无几了。一年中,他也没有给女朋友买过什么东西,这一切不能不让女朋友感到伤心和失望,让她觉得未来的幸福多么渺茫。

回到野马中心后,马克独自在宿舍里哭得吃不下饭。我去宿舍劝他,他不去,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把饭给他端到了宿舍:“快吃些吧,不要饿坏了,既然无法挽回,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坚强些,一切都会过去的,不要哭了。”

“我吃不下去,我们在一起五年了,怎么能说分手就分手,我那么爱她。”

“不是说她不爱你才离开你的,主要是你在这里上班的缘故,说不准这是她一时想不通才这么做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好长一段时间,我见马克变得沉默寡言,有时吃饭时眼里还含着泪。为了发泄,他干活干得特别卖力,有时他还一个人朝三台镇路口跑。他的长途电话还能打通吗?谁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怎样去安慰他,才能减轻他的痛苦。

其实,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都一样,谁的爱情不伤痕累累?

在这荒凉闭塞的地方,一个月回不了几天家,工资又这么低,有谁愿意跟这样的人恋爱成家?这里的小伙子,大都到了三十好几,才好不容易找到对象。

我也一样,如果自己不离开这里,爱情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一个黄粱美梦。

但在曹老师一次次“千万不能辞工作,坚持就是胜利”的鼓舞下,我只好苦苦守着,千遍百遍地重复着枯燥单调的工作,千遍百遍地饱尝着艰苦和寂寞。有时会麻木不仁,有时会痛苦淋漓;时而会豪情万丈,时而会跌入谷底。

单位的境况一点没见好转,反而是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1999年,野马的饲养经费是靠25万元救灾款解决的。到2000年时,野马的数量达到了近百匹,野马野放的时机已经成熟,但野马野化的二期工程却遥遥无期。野马所需经费已是所拨经费的3倍以上,领导到处跑着找钱、要钱,自治区主席最后特批了50万元才使得野马没有饿肚子。

为了解决野马经费困难问题,单位还向社会发出了认养野马的倡议,结果应者寥寥,没有一匹野马被认养。由于长年的盐碱侵蚀和洪水侵袭,野马中心砖墙都濒临倒塌,设施老化。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圈舍也明显不够用,给野马的分群和疾病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这些野马都是以前引进18匹野马的后代,近亲繁殖不可避免。近亲的后代一代比一代孱弱,它们怎么能适应野外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使野马中心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恰在此时,“准噶尔1号事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