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文化使者赵小玲

36 野马文化使者赵小玲

认识赵小玲女士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

记得那是2009年春天的早晨,阳光还隐藏在雪峰后面,而乌鲁木齐整座城市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喧嚣。

“儿子,怎么还不起床?妈妈今天要接待北京来的客人,去卡拉麦里!”我的语气确实急了些。洗漱装包刚准备甩门就走,身后传来儿子拍床反击的声音。

走进办事处办公室,主任和大家显然比我先到了。听说今天来的又是将军,又是董事长,还有报社社长。心想这次他们组团来骚扰这些高贵的生灵,走后也不过是在手机或相机里留下些照片而已。

没想到,到了卡拉麦里,很快就发生了惊魂一刻。

由女社长带队的将军团,一行8人显然是第一次来野马中心。他们兴奋得有些过了头。刚下车屋也不进,饭也不吃,拎起手中的“长枪短炮”就要拍摄野马。还没有进入围栏里,相机、手机对准大围栏里的野马猛拍起来。咔嚓咔嚓的相机快门声,在听觉极为灵敏的野马耳朵里是惊心动魄的。

野马王十分警觉,抬头看着围栏门口的这群陌生人,立刻对它的家庭成员发出一声响鼻,然后甩动着矫健的身躯边跑边观察。它一动,马群整体跟着动,不差一分一秒,仿佛是一个扇面形的鱼群那么游刃有余。

正在此时,将军和老总们在王镇山和张彦豹的带领下,走进了大围栏。

野马群一见人们跨过围栏,进入了自己的领地,旋风一样迅速跑到远处。它们左冲右突,在场地内划出一条优美的运动曲线。马蹄声震动了脚下的大地,那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声音如同千军万马进入了古战场。客人们愈发地兴奋起来。

为了看一下野马到底有多野,工作人员一边跑动一边晃动了几下套马索,这可真激怒了野马。

野马王见自己无路可退,突然一个急转身,率领着野马群反向冲了过来。这怒涛一样的气势,泰山压顶一般凌空压下来。这是一个战斗队形,旷野上的豺狼虎豹都惧怕三分。

“啊!我的妈呀!”大家惊叫着连连后退。

然而,被激怒的野马不顾一切,向着嘉宾们迎面冲来,把工作人员给吓坏了,大声叫道:“蹲下,快蹲下!”

马蹄下是一群即将被践踏的目标,两条腿的动物突然不再“高级”,都贴着地皮蹲下了。

狂奔而来的头马看到蹲在地上的人们,才知道他们无意伤害自己,便收住了脚步,在大家面前停了下来。心有余悸的女社长试探着大胆走到头马身边,轻轻地抚摸它的面颊。没想到,头马居然也亲热地回蹭了一下。女社长情不自禁,一下子抱住了头马。看上去乐观坚强的她,瞬间泪流满面。

紧跟在头马身后的七八匹野马也如同见到了老朋友,纷纷围了上来,争相亲昵地啃她的衣襟。女社长摸摸这个,又摸摸那个,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些毛茸茸的草原精灵。当时,她就有了拍摄一部野马电影的想法。“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需要母亲的温爱,同时也感到一个野生物种,在人类的驯养下野性逐渐削弱的那份辛酸。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野马的悲惨身世和颠沛流离的命运!”她事后多次向人们回忆那个瞬间的感动。

这位报社社长正是赵小玲女士。年过半百,留着一条长长的麻花辫,圆圆的脸盘如向日葵一般,总是那么阳光明媚,笑容可掬。她来自内蒙古,有着百灵鸟一样的歌喉,喜欢唱草原的歌。她曾是资深制片人,拍摄的电影获得过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进入影视行业十几年,共参与制作了多部艺术题材的影视作品。

自从接触到野马以后,赵小玲便决心做一名传播野马精神的文化使者,并倾尽全力打造野马文化的精品力作。她认为,中华民族自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爱护野马,就是爱护自然,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十多年来,赵大姐推掉了无数盈利的项目,专注于自己的野马文化事业。她花掉了所有积蓄,最后又卖了车,风风火火地筹拍野马电影。她的儿子考上了北大研究生,但看到母亲为了野马事业如此拼命,便决定助母亲一臂之力。他把录取通知书偷偷拍照存于手机,留作纪念。坚持了数年,赵小玲又把唯一的房产贷掉。许多亲朋好友非常同情她,纷纷前来安慰她。她却笑着说:“只要能把野马精神传播出去,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环保理念,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经济损失,也心甘情愿。”

赵小玲为了野马电影,舍弃了多少与亲人团聚、照顾亲人的机会。她四处奔波,几乎走遍全国,四处化缘。亲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野马,耽搁了儿子的学业不说,连患有尿毒症已做着透析的母亲住院她都不能去陪伴,逢年过节及母亲生日她也顾不上去探望。面对亲人,她内心满是愧疚,常常独自在黑夜里掩面哭泣,思念着亲人,思念着家乡,她何尝不想陪伴侍奉年迈的母亲,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呢?但为了野马项目,她不得不在一次次难得的短暂相聚后,又匆匆含泪离别。起初母亲对赵小玲也不理解,想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宁愿舍下家、舍下亲人,却舍不下野马?但她了解女儿的执拗脾气,在女儿最困难的时候,她不考虑自己重病所需昂贵的治疗费,给了女儿10万元的经费支持。这些年来,赵小玲见了无数的投资商,历经一轮又一轮的谈判,有时一天要接待四五拨人,她的腿都快跑断了。有时腿会浮肿,胃病犯了,脑动脉血管硬化会引起头痛,她都一次次咬牙坚持。有一回她去新疆见一位投资商,因追寻野马把脚给扭伤了,肿痛得无法走路。但她仍坚持把谈判的事办完,才去医院治疗。

赵小玲为了坚守一份文化人的自信,使传统文化回归理性,使青少年从小受到正确的文化教育和引领,她觉得自己应该担当起文化人应有的责任。野马回归是生态从不文明的开发、掠夺、破坏到文明的保护、拯救、恢复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和”境界的生动案例。

我一直为她的执着、为她百折不挠的精神而感动,并力所能及地配合她做好野马文化项目的推进工作,渴盼野马影视剧能早日成功上演。我想,不论野马电影及舞台剧最终能否成功,她执着坚持的过程、为野马不停呐喊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赵小玲曾经在她的手机日记中写道:“热爱生活,忠诚艺术,内心享有一份责任,就会多一份努力。在与大家相互支撑努力完成野马项目的日子里,我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好像春天里努力生长的树木,有着无限蓬勃的生命力。我从不曾对命运有过一丝一毫的抱怨,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我对生活降临到我身上的一切,都泰然自若地接受。因为我相信,只有心不疲惫,灵魂才会坚韧。一个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屡战屡败的乐观主义者,也许这个世界上有卑微的生命,但决不应该有卑微的心灵。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盏造就心灵的明灯,它就是由你的尊严、你的信仰、你的善良、你的责任——你生命中最真诚的大爱凝聚而成……”

为了拍好野马电影,赵小玲将野马归纳为三个“回归”:

一是回归故土。野马过去在中国起源,如今它又回到繁衍了千万年的故乡。掳掠永远得不到尊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澳门回归祖国的《七子之歌》,唱出的也正是野马的心声。普氏野马不是新疆野马的真名。野马的回归,体现了人类文化交流方面的进步。

二是回归自然。野马在大自然的进化中,从狐狸般大小进化到今天和家马一般大。它们的体能力量、奔跑速度,以及连咬带踢的凶猛个性,为它们赢得了荒原霸主的地位。不被驯服的野马,甚至成为个性强烈之人的代名词。动物如此,文化亦然。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对过度商业化世界的一个矫正。同样,过度“人化”的大自然也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是我们的保育员,人类不是大自然的弃儿。

三是回归理性。野马在西方动物园和马戏团里被委屈圈养了100多年,但野性难驯。今天它们一回到故乡,马上恢复了桀骜不驯的野性。野马毕竟是野马,它们的基因决定了在旷野生活、自由地成长,才是野马存在的理由。相反,百年前野马被劫掠,人类为了彰显自己而试图驯服它,把它杀了做成标本,这种人为的异化对野马非常残忍。因为野马比家马多两个染色体,这就让它拥有了相当于五六岁孩子的智商水平。而中国的养马人尊重自然、尊重规律,肩负责任坚守到底、永不放弃,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理性回归。

赵小玲大姐站得高看得远,说出话来富有很深刻的哲理。她总结的三个回归,正是人类走向“人性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未来和美”的大同世界观。

赵小玲不仅想通过野马影视打造新疆文化名片,还雄心勃勃,着眼长远,为野马文化走向国际,着手策划野马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为野马事业未来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她说在不远的将来,会建立一个以野马文化为主题的野马部落文化小镇,打造国际野马文化基地,成为以野马为核心,荒漠治理、民俗文化、生态文明、马文化、国际交流多元化等融合世界文化的一个聚合地。她说:“让画家、摄影家、作家在这里找到灵感,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体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古老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此项目已经同国家相关部门和联合国相关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将野马生态小镇打造成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亲子活动基地和马文化体验基地。赵小玲与合作机构已完成了项目方案建议书及可行性报告,目前正通过多方努力,争取项目的早日实施。

许多人可能不理解,她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去坚守?她哪来这么大的毅力去坚守?我想,她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答案。她就像一匹野马,一匹敢冲敢闯的野马,她向着辽阔的大地发出了最嘹亮的嘶鸣,呼唤着人间大爱,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唤着民族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