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显像剂与标志点的介绍

3.2.1 显像剂与标志点的介绍

(1)显像剂的认识

1)显像剂的介绍

本教材以显像剂DPT-5为例,显像剂可参阅图3.25。

DPT-5着色渗透探伤剂为溶剂型,可水洗,灵敏度高,低氟、氯硫含量,无刺激性气味。DPT-5型是在DPT-3型的基础上,结合日本MARKTEC株式会社同类产品的先进技术而研制开发的最新产品。本产品可广泛用于化工、造船、发电、航空、机电、汽车、冶金、石油、铁路、受压容器等部门的检测。

显像剂的作用:对光滑或反光物体进行喷涂乳化,使显像仪器对其发射的射线进行探测。

图3.25 显像剂

2)显像剂的具体参数

外观:白色液体。

腐蚀性:LC4-T6铝合金、MB-2镁合金、30 CrMo试块无腐蚀。

密度:(0.83±0.02)g/cm3

可去除性:易去除。

灵敏度:显示清晰。

润湿度:符合HB5358.4—1986附录A2。

温度稳定性:无。

沉淀性:1 mL。

F的含量:质量分数不大于10×10-6

Cl的含量:质量分数不大于20×10-6

S的含量:质量分数不大于50×10-6

3)显像剂的产品特点

①去除了溶剂中有毒、有害、强刺激气味的有机溶剂成分。

②快速渗透、快速显像,无须等待干燥。

③水、溶剂清洗两用。

④高检测灵敏度。

⑤可检测具有较高要求的不锈钢材质,检测灵敏度(≤0.5μ)。

⑥氟、氯、硫含量低于其他的同类产品,可广泛用于原子能、核等发电设备的检测。

4)显像剂的两大基本功能

①吸附足量的从缺陷中回渗到零件表面的渗透剂。

②通过毛细作用将渗透液在零件表面横向扩展,使缺陷轮廓图形的显示扩大到肉眼可见的程度。

5)显像剂的种类

按显像剂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水悬浮型、溶剂悬浮型、水溶性和干粉四种类型,如图3.26所示。

图3.26 四种显像剂

(2)标志点的认识

1)标志点的介绍

本教材主要以非编码标志点作为讲解范例。非编码标志点可参阅图3.27。

图3.27 非编码标志点

在三维扫描仪扫描测量之前,为了更高效地进行三维扫描的处理,被扫描物通常需要一个预处理步骤,以使测量结果能够精确,能够达到测量要求。这个步骤就是在被测物表面贴标记点(也叫Marker、标定点、标志点)。三维扫描仪标记点是三维扫描过程中的重要标记物,常见形状有圆形、半圆形、编码标志点等不同规格,其中最常用的是圆点型非编码标记点。标记点可以反射设备发出的光线,反射的数据再被传感器接收,然后扫描软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虽然粘贴标记点的过程比较烦琐,但是为了提高精度和图形图像的拼接效率,这种标记点拼接方式目前来讲还是非常实用的。

2)标志点的作用

①粘贴标定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减少扫描拼接误差,标定点需粘贴稳固,避免粘贴到棱角特征处。

②扫描测量时逐点测量距离,计算各点的空间位置。

3)标志点的种类、规格

①标志点按种类可分为编码标志点和非编码标志点,如图3.28所示。

图3.28 两种标志点

②以非编码标志点为例,其规格如表3.5所示。

表3.5 非编码标志点规格表

4)扫描策略的制订

策略一:被扫描工件大小在扫描系统单帧扫描范围内,如图3.29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考虑按照一个合适的扫描秩序,保证本次扫描与之前扫描提取出的标志点均有至少3个公共点即可。

策略二:被扫描工件大小超出扫描系统的单帧扫描范围,但不超出2倍(如超出2倍以上,则需与三维摄影扫描系统配套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扫描应从可得到最多标志点的工件的中部开始,如图3.30所示。

图3.29 工件大小在单帧扫描范围

图3.30 工件大小超出单帧扫描范围

策略三:上述两个策略中,标志点均粘贴在工件表面。这两个策略的优点是被扫描工件可以随意移动或转动,但缺点是粘贴标志点处会产生较多的环状空洞(因标志点外围是黑色的,将不会产生扫描数据点)。其实,在实际扫描中,如果工件不易搬动,我们也可以使用辅助装置。例如将被扫描工件放置在转台装置上。标志点可以粘贴在被扫描工件周围的转台表面上,如图3.31所示。这种粘贴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件表面的标志点的数量,使扫描数据尽可能少地产生空洞,但这种策略不允许被扫描工件与转台之间有任何的相位位移,否则会造成拼接误差增大,甚至导致扫描项目失败。

图3.31 标志点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