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光学触笔的基本操作及维护

4.1.2 光学触笔的基本操作及维护

(1)光学触笔的基本操作

1)扫描框架拍摄

①光学触笔和其他三维扫描仪及光学测量仪器一样,使用前都需要进行设备的校准。

②校准前需进行“扫描框架拍摄”,目的是在测量过程中定位光笔的相对位置。

③测量大物体时,由于累积误差会使最后的测量误差偏大,为了控制整体的误差,测量大物体时应先建立框架,再进行标志点的拼接测量。

2)操作流程

①确认左右相机的拍摄场景及其光栅视窗均打开(光栅视窗投射蓝光)。

②确认相机定标已完成,在“.\CalibData”目录下有camera.bin文件。

③对待测物体进行分析,并在整个被测的大物体上贴上所需的标志点。

④调整好测量头到被测物体的距离,根据需要调整两个相机的曝光时间和增益强度。

⑤按照6节所描述的进行光栅发射器焦距的调整,使投出的光栅清晰可见。

⑥点击工具栏中的新建,工程扫描模式改为“框架扫描”,选择“工程目录”,输入“工程名称”;此时若工具栏中的“实时识别”处于高亮状态,则左右相机窗口中的标志点为实时显示状态。

⑦结果显示。点击命令栏,扫描完成后,相机视窗如图4.5所示。

图4.5 框架的扫描结果

⑧第一面拍照标记点完成后,移动扫描仪或被测物体进行下一次拍照,点击图标进行下一次拍照。绿色点为上次测量的点,红色点为新识别的点。在左侧的工作面板有每次扫描的误差。

如果新测量的部位标志与前面测量部位的公共标志点少于4个时会弹出对话框,需重新调整测量的位置或者角度,重新拍摄。

重复第八步,把整个被测物体上的标志点测量完,物体的框架就建立好了。建立好的框架如图4.6所示。

⑨框架保存:框架建立好后,会自动保存在工程目录下以工程名命名的文件夹“Results”文件夹内,名称为“**.dgm”文件(“**”为工程名)。另外也可以手动保存框架,方法为: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导出框架点”,系统会自动弹出路径保存对话框,选择相应的路径保存,如图4.7所示。

⑩框架建立好后,选择“标志点拼接扫描”,勾选“打开框架点”,选择框架路径并将框架导入后便可打开此框架点进行扫描。

利用框架扫描来测完整个被测物体。在测量过程中可以没有公共的拼接部分,可利用框架来进行拼接,如图4.8所示。

图4.6 测物体的整个框架

图4.7 导出框架点

图4.8 点云拼接到框架上

3)标定过程

①切换“光笔模式”。

②选取对应框架的文件。

③输入球半径15。

④确定开始标定,如图4.9所示。

图4.9 光笔标定

4)圆柱标定

操作光笔在固定点上自由运动,扣动扳机进行测量采集,当采集位置达到70次以上时可点击“Next”完成圆柱标定,如图4.10所示,圆柱标定完成后会自动进入球标定状态。

图4.10 光笔标定第一步、圆柱标定示意图

5)球标定

操作光笔在标定球上打点,按光笔上的扳机,在球面上的相应位置会出现点信息,如图4.11所示。打点超过40个时,点击“Next”标定完成,系统会自动计算、保存光笔标定的文件,文件保存在安装目录之下。

图4.11 光笔标定第二步、球标定示意图

6)光笔测量(图4.12)

当完成了光笔的校准后,即可开始测量工作:

①在相机视野内自由移动光笔,按动扳机获取点的位置。

②光笔有两种模式:单点采集和连续点采集。

③保存格式为:.ASC。

数据有自动保存功能,为防止因误操作或者断电等引起测量数据丢失,程序在每一次打点后都会实时保存测量文件。

(2)设备的维护及其他的接触式测量仪器

1)设备的基本维护(图4.13)

①测量头拆卸:只需要逆时针旋拧取下即可。

②测量头安装:顺时针旋拧,拧至稍微紧即可。

图4.12 测量结果显示

图4.13 测量头装卸

③光笔上的标定点不能弄脏或弄丢,否则在拍摄框架的时候无法找到光笔,还须注意:

A.标定点尽可能少用手去摸,以免弄脏。

B.标定点若脏了,则需更换。

C.光笔不适宜在强光照射(如太阳光)下使用。

2)系统的环境要求(表4.4)

表4.4 光学触笔系统环境要求

(3)主流的接触式测量设备

1)主流设备

主流的接触式测量设备有3D Probe光学触笔、FARO Arm关节臂、ROMER绝对臂等,如图4.14所示。

图4.14 3D Probe光学触笔、FARO Arm关节臂、ROMER绝对臂

2)设备的对比分析(表4.5)

表4.5 接触式测量仪器的对比

项目单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