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纵观中医药史,不难知晓,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是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医发展繁荣源于临床的拉动,若解决不了人民群众面临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中医药就成了无根之木、无用之材。因此,一名好的中医,首先能临证,能看好病。但中医想在临床上精益求精,不断进步,除了要学好必备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深厚的国学基础,需要有中华文化的强烈自信心!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曾多次说过,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做个好中医,在道的层面上,“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这是先贤的圣训;在术的层面,知识结构一定要完善。《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因此,中医人才一定要有通识意识,注重个人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

刘伟教授是我的第一位硕博连读学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跟诊之余,我曾安排他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拜名师系统学习周易,摆卦象,辨阴阳,遨游远古时空;让他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承担课题实验操作,查外文、学技术,徜徉现代科学!这些经历,使得他的思维具有了很多独特的视角。泛髓论,即是他在齐鲁内科时病流派临证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科研体会所进行的理论探索。

当前,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如何科学防治老年病就成了重要的课题。

目前,西医是分病种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治疗,中医也多是亦步亦趋地按现代医学路子走。近年来,诸多中医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但由于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许多有价值的中医治法、方药不能很好地被总结推广,殊为可惜。鉴于此,刘伟教授从中医一个极其重要的“髓”概念出发,独辟蹊径,通过“髓”巧妙地找到了老年性疾病可能的共有病机基础,然后从髓的生理和病机特点出发,创新性地提出治髓三法,并且以此为指导,初步构建了治髓的方药体系。这些认识既有机地融合了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和中医临证经验,又没有脱离中医的理论思维特质,二者融合在新理论构建中非但没有违和感,而且呈现出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的态势,可以说是新时代中医理论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形成,都会经历萌芽、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泛髓论的提出,只是理论创新迈出的第一步,还有诸多问题有待后续研究完善。希望借此书付梓之际,呼吁更多的中医药人,牢记使命,振兴中医,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指示。

王新陆

辛丑年冬月于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