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髓的概念解析

二、泛髓的概念解析

髓是奇恒之腑之一。而奇恒之府最早由《素问·五脏别论》提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

第一,需要注意的是,后世中医理论中的“奇恒之腑”中的“腑”在《黄帝内经》中原本写作“府”,其实用“府”更为贴切。因为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月字旁往往提示与肌肉有关,对于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六腑而言,其解剖特点多与肌肉相关尚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奇恒之府,很明显此六府并不都适用月字旁,其中髓是骨字旁,表明其与骨骼有关,而非与肉有关。因此,奇恒之府既然不是全都与肉有关,那么写作“腑”自然不合适。而且,用府更能表明其作为容器的盛纳之性。

第二,奇恒之府类脏类腑,象脏而藏,蕴藏精气而不泄,但是没有脏腑的表里关系;象腑中空而受盛,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容腔,正常情况下,不像胃肠一般与水谷精微直接接触,不能如腑“实而不能满”,并不能实现虚实的动态转化,而是应该保持一种满盈状态,没有与外界的出入口。这也勾勒出髓的基本特性。即奇恒之府首先具有府的特点,指的是相对封闭的中空容器,其中骨、脉、胆本身就是中空的器官,毋庸置疑。但是“脑”却存在中西认识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内经》中的脑,绝非专指西医学中的器官“脑”,与后世中医所认识的“脑”可能也存在较大差异。西医中的脑,包括大脑、小脑等,按照其解剖结构和位置的描述,更类似中医现在“髓”的范畴。因为《内经》的四海理论中提道: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之海。很明显四海本身并不等同于相应储备物质,例如胃不是水谷,冲脉不是血。同样脑自然也不是髓。因此,《内经》中的“脑”不是指大家常说的脑髓,而更像包裹脑组织的容器,联系其字形中的月字偏旁以及古人依赖肉眼的直接观察模式,推测古人当时看到颅骨外面为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等包裹,将这层包裹颅脑的类似于肌肉组织的容腔理解成为脑。

同样,《内经》中髓的含义亦呈现多元化。一是指藏纳精微物质的容器,如《素问·五脏别论》所云的奇恒之府共有特点,如府一样,“藏而不写”,指的一个容腔。由于髓以骨为偏旁部首,所以推测古人认为这个容腔与骨相关,应是一个骨性的空腔,同样,还原当时古人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模式,应该是古人看到脑和脊髓藏于骨中,像脂肪一样能维系一定的形状,没有散开,必定受诸约束,从而命名为“髓”。同时,这个容腔不是一个简单的贮藏之官,还具有生化髓精的能力,类似一个加工厂,原材料进来后,在此加工合成变为髓精,然后加以贮藏。中医认为,机体的水谷精微等经过转运至特定部位,最终转化成具有不同特质和功能的精微物质。比如精气入脉,可化以为血;同样液入于髓,亦可化为髓精。《灵枢·决气》中所云:“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为什么古人重视液对髓的滋养,推测其可能看到髓自身类脂的流动性以及损伤后脑脊液的外流,认识到髓与液可能存在重要联系。而对古人认知的还原,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古人“取象比类”在理论构建中的驱动或启发作用。

二是奇恒之府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而髓的另一含义则代指了髓府中所藏精气。如《灵枢·海论》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髓与血、气、水谷并称,当为滋养机体的精微物质。这在历代阐述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说文解字》清晰地描述:“髓为骨中脂也”。在后世的认识中,中医髓的概念渐渐成为具有贮藏生化髓精能力的容器结构及其内容物的叠加。脑亦由最初空腔容器变为其所容纳的内容物,进而成为中医髓的重要组成——脑髓。

故考中医对“髓”之认识,既有对解剖结构的描述,又有对其功能的阐述,既有其容器属性的表述,更有其作为精微物质的陈述,由于中医独特的认识方法,彼此之间交错,以致髓的内涵极其复杂。而编者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将髓府所蕴精微物质称为泛髓,旨在以中医髓的认知为指导,强调髓的功能联系与诊治一体化,突破西医学对人体器官系统的认知模式,从全新的维度重构人体的功能系统组合。

长期以来,中医一直缺乏髓的系统理论研究。这可能是由于古人认为一旦伤髓,往往病情较重。如同《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所云:“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相对于古代医疗条件,髓病往往意味着患者失去了救治的时机和价值。因此,一直以来中医缺乏对髓的生化、功能的系统研究,常混于肾、精、气血等阐述中。正因为没有系统理论指导,历代医家髓病治疗经验精华往往分散在脏腑论治、气血津液论治等传统辨证体系,加之当前西医疾病的分类思维进一步将这些治疗经验碎片化割裂,有效经验的总结升华变得十分困难,大量有价值的治法方药沉没于海量数据中,殊为可惜。基于此,泛髓的提出正是旨在打破西医疾病分类模式,遵循中医的理法方药研究规律,将原本属于髓的功能从传统脏腑理论中剥离出来,在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将髓视为整体去探究其特色治法和组方配伍规律,构建契合“髓”病机的髓病治法和方药配伍体系,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实践,提升髓病的临床疗效。原本散在于各种辨证体系下的美丽珍珠完全有希望贯穿成为闪亮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