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三、髓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精微物质。如《灵枢·本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同时,髓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精微物质之一,它与精、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髓与精的关系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精生髓。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灵枢·经脉》亦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由此表明,精是髓产生的物质基础。其中肾中精气不仅由先天之精来化生,还需后天之精(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的培补。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才能正常发育,发挥其正常的“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肾主藏精则在精化髓中发挥重要作用,肾虚则精亏无以生髓,如《素问·逆调论》说:“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二)髓与气的关系

提及髓的化生,大家所熟知的即是肾藏精生髓。这个认识如此强大,以至于医家对髓亏治疗之时,考虑的首先是补肾益精填髓。但气对髓的化生关系亦不可忽略。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髓的化生离不开气的推动。《灵枢·根结》也说:“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其中,尤其离不开升发的“上气”。如《灵枢·口问》说:“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这是反证“上气”对髓化生和功能维系的重要作用。而人体之内,具有升发向上“上气”功能的无外乎肾中的元阳之气,脾的升清之气和肝的升发之气。因此,对于髓亏的治疗,我们除了强调肾气、肾精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脾气升清和肝气升发。也正是因为髓化生对升发动力之气的依赖,所以髓充必见气足之象,髓亏则必见气虚之象。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三)髓与血的关系

1.髓血同源

人体之精和液均参与髓和血的化生。其中,《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主》云:“肾藏精,精生髓。”意即精可生髓,而精与血又可互化。《灵枢·决气》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既可益髓,同时又可参与血的化生,如《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因此,髓血可同源互化。

血循行周身内外,能濡养四肢百骸,髓亦得其养。同时,《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精能化髓,而血能成精。《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读医随笔》亦云:“精者,血之精微所成”,故血亦可化髓。反之,前已述及,髓亦可生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神”可直接参与血的化生。传统中医常将营血并行而论,认为二者是同一种物质,发挥同样的作用。而从《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论述可知,营、血有本质上的区别,血并不等同于营,而是以营作为前体物质化生而成的。从《灵枢·决气》所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和《灵枢·痈疽》所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可以看出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均可以化而为血。当津液不足时,化血亦不足,出现血脉虚少的情况,故有“夺汗者无血”之说。营、水谷精微和津液均是化血所需的基础,其中最基本的物质是水谷精微。《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灵枢·平人绝谷》云:“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水谷精微既能直接化血,又能生成营气、津液进而化血,是化血所需的最基本物质。

但水谷精微毕竟不是血,至于如何化血,中医却一直少有涉及。但我们却可从化血场所的描述切入推测,《黄帝内经》中所述的化血场所不外“心”与“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南方生热……心生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营气所生出于肺,盖“肺脉”一说是将营的生成及其化血的过程也并入其中笼统而论,营出于肺而化血在脉。这样也就说明,心、脉之所以能成为化血之所,两者的共同特点或是“化”血的关键。《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故二者皆是蕴神之所,而血化于此,提示神直接参与血的化生,在化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与此暗合。血与神之间不是简单的“血养神”,而是血的化生离不开神的参与。

前已述及,髓司神,随着后世医家认识的深入,神的功能已部分由心转移到脑髓。因此,髓所司之神参与了血的化生。比如现代研究表明,长期睡眠欠佳或者精神高度紧张,均可以导致血脂升高,高度提示神对血化生的重要作用。神清则血清,神浊则血浊。反之,髓所司之神恰恰通过血来发挥重要功能。如《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所经之地,即为髓神布散之所。按照最初“化血”之地特点的推测,作为奇恒之腑的髓,因为具有司神之功,也当作为生血之地,这也就与“髓生血”的认识高度吻合。

巧合的是,中医认为,髓司神的功能不是自古有之,而髓生血的功能认识亦不是自古有之,相反都与现代医学引入后的互参完善有关,反而再次验证我们的推测——生血之地必是神居之地。

2.髓摄血行

髓归属于肾,五行属水,秉封藏摄纳之性,对气血有收摄之功,以助气血涵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以冬藏类比,云:“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髓气充沛,则气血得潜。同时,髓聚于人体中轴最深之处,《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为阴阳转换之枢机,阴极一阳生,藏精而起亟,又可生发一息真阳,鼓舞气血随天阳引动,升发浮越。因此,髓对气血的浮沉出入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一旦髓亏,气血摄纳无力,出入异常,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同时,起居失常,情志不调,导致气血浮越于外,入内无力,髓失于充养,日久亦可出现髓亏。比如长期熬夜之人,无法“人卧则血归于肝”,气血无法随天地阴阳转换,沉潜涵养,髓失其充,日久容易出现大脑功能减退,这也为我们调节起居规律以益髓养生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髓与津液的关系

传统中医多强调肾精与髓的密切关系。其实,液与髓的滋养亦有着密切关系。液,《说文解字》云:“也。从水夜声。”意即水液。《灵枢·五癃津液别》中云:“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决气》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黄帝内经太素·四海论》认为:“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灵枢·卫气失常》亦言:“骨之属,骨空所以受液而益脑髓者也”。以上说法均强调液对髓具有十分重要的滋养作用,而液的化源则与脾胃的健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清代冯兆张于《冯氏锦囊秘录·方脉目病合参》直接指出:“髓者,胃之充也”,谷入于胃,经胃的消化吸收,方能转化为水谷精微,故胃为津液生化之源,而脾主为胃行其精液,使精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下达周身。胃以水谷精气滋养四肢,而精气不能径至四肢,因于脾的升清运化,得水谷津液,以濡养四肢,发挥脾“以灌四傍”的生理作用。即“五谷之精膏,注于诸骨节中,其汁淖泽,因屈伸之动,流汁上补于脑,下补诸髓”(《黄帝内经太素》),可荣养骨髓,实肌肉、濡筋脉、利关节,荣和血满,则骨正髓生,肌肉紧硬,以上均说明髓的化生依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故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对髓的化生和输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常情况下,脾胃健运,水谷之津液化源充足,液可入骨养髓,异常情况下,液的化源布散失常,则可以导致髓虚髓空。一则液亏髓空,脾胃失于运化,津液化源不足,或内热煎熬,津液耗伤过度,髓液不荣,发为髓病。髓虚不能荣骨,则骨痿懈堕,而见腰膝酸软、乏力甚则疼痛;齿为骨之余,故亦可见牙齿松动、酸软;髓海失充,而见头脑昏沉、头晕、耳鸣及脑鸣等。恰如《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五癃津液别》亦云:“阴阳不和,则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液的生成不足导致上述髓空的一系列疾病症状;二则液停髓消,中医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依赖脾胃的运化、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如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蒸腾,尤其是脾失健运,津液停聚化为痰浊,难以养髓,亦可导致髓病发生。临床可见头昏、失眠、肥胖、胸闷困重、苔腻、脉滑等痰浊之象与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等髓亏之证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