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髓的功能
(一)司神
诸髓皆属于脑。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充养脑髓。但脑髓的功能却为历代医家所回避。前已述及,结合历代医家对髓的解剖之象进行的描述,髓海与贯脊之髓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脑和脊髓。
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功能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多归于五脏及营卫气血等,如将神的功能归属于心,认为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藏焉”;《灵枢·脉度》所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将嗅觉、味觉、视觉、听觉等特殊感觉分别归属于五脏。同时喜、怒、思、忧、恐等人类五种情志的变动亦与五脏的功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强调气与人身神机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指出视觉、运动功能等常见神经功能与血相关;《素问·逆调论》云:“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则从营卫角度阐释了神经病变导致的感觉运动障碍病机。古人自《内经》时期即有髓的记载和生化描述,亦有补髓、益髓等治法方药提出,根据其阐述,髓之象虽然类似于现代的脑、脊髓等,但并没有将脑、脊髓的神经功能赋予髓,更多地强调了髓对骨骼的滋养作用。随着医学发展,后世医家开始逐渐重视脑髓司神的作用。正如清·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所云:“盖髓为精神所会”“脑中之髓,即将事物印记不脱”“盖西医知髓而不知髓是何物。《内经》云,肾主髓,髓者肾精所生。肾与心,原互为功用。髓筋通于心,乃肾交于心,合为离卦中含坎水之象,所以能司神明也”。《医林改错·脑髓说》亦云:“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清·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亦说:“夫居元首之内,贯腰脊之中,统领官骸,联络关节,为魂魄之穴宅,性命之枢机者,脑髓是也。”目前根据前面历史沿革讨论,我们所说的脑主神明,其实更确切地应该说是脑髓主神明。这一观点的明确提出,创新了传统中医心主神明认识,使得神经功能认识不再局限于五行和五脏认知。当神经功能出现病变和障碍时,中医不单应从五行、五脏、营卫气血辨治,还要充分考虑髓尤其是脑髓的特点。
(二)充骨
根据现有文献,古人对髓功能的最早认知,应该就是对骨骼的滋养作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刺要论》云:“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然不去矣。”《难经》曰:“骨会大杼,骨者,髓之所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骨是髓之所养,若禀生血气不足者,即髓不充强,故其骨不即成,而数岁不能行也。”宋代《圣济总录·诸痹门》曰:“夫骨者,肾之余,髓者,精之所充也,肾水流行,则髓满而骨强。”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脉要精微论》云:“故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髓竭于内也,髓竭则骨将惫矣。”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骨为髓之府,髓为骨之充。髓的盈盛亏虚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肾生骨髓,肾荣精充则髓满,髓满则骨骼营养充分而强健有力。反之,精亏髓少,骨失充养,则会出现骨弱无力,或骨骼发育不良,或骨痿、骨脆、骨折等骨骼病变。
齿为骨之余,髓对齿亦有充养作用。《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说:“齿牙皆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断。”明代赵献可《医贯·齿论》曰:“齿者骨之标,髓之所养也。”明·朱橚《普济方》卷四百“一婴孩杂病门”龟背龟胸附论:“盖骨之所络而为髓。髓不足不能充于齿,故不生。”
(三)生血
目前,中医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多基于“髓生血”理论,从补肾益髓等角度开展。“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亦认为,骨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引用《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说:“精者血之所成也”,又云:“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精充髓满,则血液化源充足。因此,中医临床常用补肾填精之法治疗某些血虚证。但这些引用的经典论述中,“精者血之所成也”只是说明血对精的作用,既无法说明髓生血,也无法说明精生血。“始受水精,以成血脉”则强调了水精生血脉的作用,并未提及髓生血的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髓生肝。”很多专家认为,肝主藏血,因此“髓生肝”有“髓生血”之义。但是按照上下文理解,“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首先不难看出,这是从五行相生角度阐述了五脏两两关系。肝生心属木生火,心生脾属火生土,脾生肺属土生金,肺生肾属金生水,肾生肝属水生木;其次,根据这一大段表述,两脏相生是通过不同中介物质实现的,肝生心是通过筋,心生脾是通过血,脾生肺是通过肉,肺生肾通过皮毛,肾生肝通过骨髓,分别强调了筋对心、肉对肺、皮毛对肾、髓对肝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这对我们系统把握五脏生理、病机特点和开展相应治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知道,中医五脏中,每脏系统均可以关联体内诸多组织,如五体、五液等,其中,《灵枢·五色》云:“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指出五体与五脏的关系。如果我们用五体对应上述相生中介,发现有三脏均能对应,唯独心生脾和肾生肝的中介物质与五体认知呈现差异。其中心生脾是通过血实现的,并没有提到“脉”,更强调出“血”对脾功能正常发挥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脾的补益不能忽略对血的滋补;而肾生肝则是通过髓实现的,并没有提到“骨”,表明对肝的补益不能忽略对髓的调治。参照《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骨髓坚固,气血皆从。”推测髓作为机体的最深之处,是“阴极一阳生”的阴阳转换之地,具有“藏精而起亟”的作用,应是强调髓对于肝主疏泄和升发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肝的功能正常发挥与否也是髓功能状态的重要体现。《备急千金要方》中单列髓病一节,即卷十二“胆腑”之“髓虚实第四”,亦提及“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认为髓病有虚实,与肝胆功能密切相关。而此处论述如果有强调髓生血的含义,那么前面就不应该重复提到“心生血”。故而髓生血功能的明确应该始于近代,而其依据应该是源自中医髓的解剖描述中有“骨髓”之象的表述,所以将骨髓的造血功能赋予了髓。
此外,髓还具有营养头发的功能。《普济方》云:“发者,脑之华,髓之所养也。”头发生长在头颅之上,受脑髓之滋养,髓充则发黑浓密,髓亏则发脱易白。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对髓的解剖和功能描述,泛髓基本可以投射到脑、脊髓、骨髓,另外在营养骨骼和牙齿等这一功能载体上,西医尚无合适的明确组织器官投射,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将营养骨骼和牙齿等的精微物质统一称之为“精髓”。故泛髓作为髓府中所藏精微物质,包含了脑、脊髓、骨髓、精髓以及与此投射关联的不同维度生命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