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泛髓理论构建的启发作用
当前,老年性痴呆、中风等诸多脑病患病率逐年攀升,经临床实践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相关疾病与脑病表现出高度相关性,中医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其多是基于西医的疾病分类来探索中医经验,缺乏中医原创思维的提炼,所以大量有价值的验案及方药只停留在经验总结和疗效评价,在如此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本应发展突破的辨治理论体系一直缺如,严重制约了中医方药的运用和疗效的提升。
我们基于《内经》传统理论及对髓的生理病机认知,结合西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泛髓”假说,认为“泛髓”是对中医学“髓”概念丰富外延的概括,包含了脑髓、脊髓、骨髓、精髓之类,结合《内经》中的取象比类思维,将诸髓之间构建了生理病机的紧密联系。
(一)《内经》中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的体现
前已论述,取象比类是研究事物相互联系的一种方法,由普遍关系推导特殊概念,是指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考,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取象”之概念首见于《周易》,并提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下》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论述。《内经》中对于取象比类思维的运用已经相当广泛,《素问·示从容论》有“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的说法,此处“援物比类”即借助已知事物属性进行归类,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现象进行比较,以此来认识人体变化规律。《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医正是以这种“以象之谓”为基础,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贯穿整个思维过程,这也正是“天人合一”观的基础。
《内经》所取之象可以是自然气象及事物变化的规律。如以一年五季变化规律来类比五脏属性及生理功能;以日月更替变化描述人体气血之浮沉,等等。后世中医依此思维,也可取生活经验对病机治法进行类比延伸,如“提壶揭盖”指打开壶盖使空气进入壶腔,气液流通,水得以顺利流出,效仿此经验用宣发肺气的方法使小便通利。另外,《内经》不囿于广取自然之象,也会借助解剖对“象”进行全面认知。《灵枢·经水》有云:“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皆有大数。”可见《内经》时代,人们已经有了解剖意识,由表及里直观认识人体。《灵枢·本脏》云:“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结直、缓急。”人体各器官有不同的形质状态及位置排列顺序,也为五脏生理特性的阐述提供了依据。以肺为例,通过解剖明确其在体内居于脏器最高位且质地柔软,取居于高位的“华盖”之象,便有了“肺为华盖”“肺为娇脏”的论述,这也为其生理功能及病机治法提供了依据;再如“腰为肾之府”,此处“府”为住所之意,取此象描述了腰和肾的关系,间接说明了古人对肾的结构定位,并以此建立腰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内经》借助哲学中的“象”思维,将难以描述、分解的对象,用功能或特征相似的具体物象阐释其本质。通过“取象比类”,既可以将万事万物纳入自己的框架体系,又可以用此框架类比万事万物,将资源加以整合,建立整体联系,这也是中医认识人体的智慧所在。
(二)《内经》取象比类思维对“泛髓”假说构建的启发
《内经》中有大量取象比类的表达,对髓的取象描述也相当丰富。其内容既涵盖解剖取象,也有形态、功能取象,对泛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1.从《内经》中广取诸象认识“泛髓”
《素问·五脏别论》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在此取天地阴阳之象,奇恒之腑皆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诸髓属阴而象地,为藏精气之所,脑、髓、骨皆属其类;另有《素问·脉要精微论》中“骨者髓之府”,《说文解字》中对“髓”的描述为“骨中脂也”,形象地说明了骨与髓的位置关系。髓是骨中的脂状物,骨为髓之居所。同时,《内经》对髓的化生、分布位置、分类及功能都在解剖层面及内在联系上进行了详尽描述,蕴含前瞻性的泛髓理念,如《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此为《内经》对脑髓的定位认识,认为脑外由颅骨包裹,内由脑髓填充,髓以脑为主,“盖”指天灵盖,“百会穴”定位之处,“风府”约位于第一颈椎,此为脑髓与脊髓的连接处。《素问·骨空论》曰:“髓空在脑后三分,颅际锐骨之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空”即为骨空,藏髓之所,上至“风府”,恰与脑髓相连,下至腰骶,其内容物统称为脊髓。《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骨者,髓之府”,肾者主骨,骨中有髓,即为骨髓。此外,《内经》中认为髓具有与精、气、血、津、液相似的滋润濡养作用,此即精髓。《灵枢·海论》言:“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将髓与气、血、水谷并论,共为人体的精微物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得益于髓的充养作用,骨骼得其濡润则坚韧有力以达作强之功,精可化髓亦可生神,精足则髓养神旺,以奏伎巧之效。另外,在《医贯》中提道“齿者骨之标,髓之所养也”,髓实而牙坚润泽,这亦属于精髓功能的具体体现,而齿也属于骨的范畴,并与诸髓联系密切。
2.“泛髓”的生理联系
诸髓的分布位置和效用各不相同,但其化源及生理功能却有密切联系。氤氲之气化生肾精,精生诸髓,加之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得以充盛濡润。脊骨、颅骨、牙齿均属于骨的范畴,肾主诸骨生诸髓,髓养骨,骨坚强,精神旺。《素问·逆调论》中“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肾气不足则髓不得充盛,骨不得坚。以上均说明了肾为生髓之本,诸髓源起于肾而分布各处。《素问·五脏生成》中说道“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脑取海之象,具有容纳百川的特性,不同的髓犹如支流,内在趋向一致,同归于一处。说明诸髓虽分布于不同的骨中,行使不同功能,但最终均归属于脑,脑为诸髓汇集之处。
目前,诸髓之间复杂的关系已经得到了部分研究实证,详见“第四章 泛髓关系的现代实证。”
(三)《内经》对泛髓之病治法的指导意义
1.阴阳并补
历代医家对于髓病的治疗方法虽多有记载,但是对髓的理法方药体系一直缺乏系统阐述。基于肾藏精生髓理论,传统中医思维模式对髓病的治疗多采用补肾填精生髓的方法,但事实上,治髓绝不应仅仅局限于填肾精、补肾阴,更强调阴阳双补。一方面,诸髓均由肾精化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强调了滋补肾阴的作用,诸如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制何首乌等滋补肾阴的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另一方面,头为脑之舍,为人体至高之处,阳气汇聚之地。《难经·四十七难》曰:“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说明脑为清阳所居之处,具有阳气的生发之性,而《内经》中明确提出“脑为髓海”及“诸髓皆属于脑”。《易经·乾》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这说明从阴精化生的诸髓具有上行入脑,趋向于阳的特性。因此,治疗髓病必当重视阴阳双补。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以肾精亏虚为病理基础,阳气为生生之关键,提出“脑髓阳生阴长”的观点来指导神经功能的修复治疗。《景岳全书·补略》中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阴阳双补才能阴平阳秘,诸髓得以阴阳和谐,髓病得消。如左归丸中既有枸杞子、龟甲胶、牛膝等滋补肾阴之品,亦加入鹿角胶、菟丝子等温润之品补阳益阴;骨质疏松、阿尔兹海默病皆常用的还少丹中既有熟地黄、枸杞子等滋阴之品,又有肉苁蓉、巴戟天培补阳气。脑为奇恒之腑、诸阳之会,诸条阳经均上达于脑,肾脑通过督脉相络属。任脉为“阴脉之海”,总督一身阴气,位于身前,汇聚津液阴精滋养肝肾;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一身阳气,位于身后,携充足肾精上达于脑以奉元神。如此循环往复,维持一身之气的平衡,以奏诸髓阴阳和谐之效。
此外,根据髓的“藏精而起亟”和上行属脑的特点,髓的阴阳双补还有填补肾精药和升阳风药的配伍之义。其中,填补肾精一则多用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等药物补肾填精,二则可采用健运脾胃,后天补先天,充实肾精之药,比如生黄芪、生白术、茯苓等;而升阳风药则是借助风药的升提之性,鼓舞体内阳气生发和上升,与填补肾精药物动静结合,更好地促进髓的化生和汇聚。薯蓣丸即体现了这种配伍特点,在培补后天、填补肾精的基础上,加上柴胡、桂枝、防风等风药以助升阳。
2.从“液”论治
髓秉受于先天之精,而得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灵枢·决气》曰:“谷入气满……泄泽补益脑髓。”又《灵枢·五癃津液别》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水液足可以充骨养髓,若水液化源不足、过度损耗或停聚化痰可致髓减骨空,可见对于髓病的治疗不只局限于肾精,从液论治同样不可忽视。《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健运脾胃可使水液输布正常,进而充盛诸髓,故髓病的临床治疗可加用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之品。脾为生痰之源,若脾失健运,津液停聚不得输布则化为痰浊或受热炼液为痰,痰湿胶着则输布不畅,液化源不足难以养髓,亦可导致髓病发生,此时不能一味地补肾健脾,而应重在治痰,化痰即益髓,由此可对证采取温化寒痰和清化热痰之法。化痰优选温胆汤为基础方,若为寒痰可酌加砂仁、白豆蔻等辛温燥湿之药,若为热痰可酌加胆南星、天竺黄等清热燥湿之品,同时也取苦能祛火燥湿、苦能坚阴之意。从液论治不仅打破了从肾论治的传统思路,也不拘于纯补治法,为髓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泛髓”假说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发掘肾藏精生髓的生物学理论依据,对疾病的整体治疗提供合理的思维框架,为现代临床多系统联合治疗方案及疾病综合预防策略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期构筑具有中医特色的髓病防治体系,简化或整合治疗方案,提高髓病治疗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