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亏的病因
髓亏主要因年老体衰,禀赋不足,内伤积损,情志失常,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外邪侵袭等,引起脏腑虚损,正气亏虚,精血耗损,不能充养脑髓、脊髓、骨髓,或邪气久稽,阻碍气血津液运行,不能化髓,导致髓亏。
(一)年老体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正气逐渐耗损,精气不足,肾气亏虚,不能充养脑髓、脊髓、骨髓,导致髓亏。如《医林改错》说:“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灵枢·经脉》指出,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肾中精气可以濡养脊髓。《灵枢·天年》说:“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气亏虚,不能濡养诸髓,髓亏齿落。
(二)禀赋不足
《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肾气盛,齿更发长……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以上内容提出人的生长过程中,肾精化生脑髓、脊髓、骨髓。若先天禀赋不足,父精母血亏虚,小儿降生之后先天之真精亏虚,生髓不足,导致髓亏。《医林改错》说:“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医灯续焰·鹤节》曰:“小儿禀赋不足,血气不荣,肌肉瘦瘁,骨节耸露,如鹤膝之节,乃肾虚不生骨髓耳。”明·孙志宏《简明医彀·行迟》曰:“行迟周岁膝骨成乃行。不能行者,由父精母血虚弱,胎气不强,骨髓软弱。”
(三)内伤积损
精气血津液皆可补益脑髓、脊髓、骨髓。若大病久病,或劳倦过度,皆可伤及人体的精气血津液,导致髓亏。《素问·痿论》说:“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灵枢·痈疽》说:“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提示热性病,导致髓亏。《灵枢·九针论》说:“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视伤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人之久立,则腰肾劳损,肾以主骨,故骨髓伤也。久卧、久视可伤及人体气血,气血亏虚,不能充髓,故髓亏。《简明医彀·眩运》说:“疲劳过度,血液耗损,精髓亏伤。”《素问经注节解·生气通天论》说:“然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内枯,故高骨坏而不用也。”
(四)饮食失节
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皆可补益脑髓、脊髓、骨髓。如《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正常输布均有赖于脾胃运化、受纳的功能正常,若饮食过饱过饥、饮食偏嗜、饮食不节,均可损伤脾胃,导致精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导致髓亏。如《灵枢·决气》说:“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灵枢·五癃津液别》说:“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五)情志失常
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赖于气机、气化的正常,而气机、气化有赖于情志的正常,同时情志与髓的生成有关。如《素问·调经论》说:“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若情志失常,如“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伤心”,导致五脏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失常,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则不能充养脑髓、脊髓、骨髓,导致髓亏。
(六)起居不时
人与天地相应,起居应顺应天时,如春天“夜卧早起”,夏天“夜卧早起”,秋天“早卧早起”,冬天“早卧晚起”。人体气血的运行也顺应昼夜规律。《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若起居不时,违逆天和,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和,精神暗耗,不能养髓,导致髓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髓位居人体最内之处,有“藏精而起亟”之功,是人体气血沉已而升的转换点,是“阴极一阳生”的枢纽处,有“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之说。人体气血随天之阴阳转换,而升降浮沉于人体之内,夜晚安卧,则气血可归沉于内以养髓,如若长期不能得到充足睡眠,气血难以潜于内涵养髓,则髓易亏,正如《内经》所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七)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疠气等,皆可伤髓。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灵枢·大惑论》说:“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伤及脑髓。
1.寒邪伤髓
寒邪为冬令之邪,肾为水脏,太阳为寒水之经,同气相求,寒邪易伤肾。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逆调论》说:“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素问·奇病论》说:“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此外,寒邪侵袭,入而化热,伤及骨髓。如《灵枢·痈疽》说:“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辨痉湿暍病证第十二》中也有寒湿犯髓的描述,如:“寒湿之阴邪,注经络,渗骨髓,所以筋脉牵急。”
2.火热伤髓
肾为水脏,为阴中之阴,髓亦属阴,不耐热耗,若热邪久留,必然损伤脑髓、脊髓、骨髓。如《素问·痿论》说:“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又说:“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热邪久留,气血壅滞,化而为脓,耗伤气虚,销铄骨髓,如《素问·气穴论》说:“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灵枢·痈疽》说:“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又说:“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
3.暑邪伤髓
暑为阳邪,耗伤气津,气虚津亏液耗,不能充养髓,故致髓亏,如《素问·疟论》说:“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普济方》说:“人冒暑热之毒,舍于肾,肾乃水脏也,水不胜火,则骨与髓虚,故足不载身。”
4.风邪伤髓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头居人体最高之处,内藏脑髓,背亦为阳,风邪侵袭,易伤脊髓、脑髓。如《普济方·明堂应验小儿灸穴》指出:“小儿龟背,生时被客风,拍着脊骨,风达于髓也。”又《三指禅·偏正头痛不问脉论》认为:“正头风一症。或数日一发,或数月一发,其发也,突如其来,不因邪触;其止也,诎然而止,非藉药医。揣其痛之根,不越风毒之客于髓海焉。”
5.湿邪伤髓
湿邪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易袭阴位,内侵伤髓。如《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一》曰:“风湿之邪,注经络,流关节,渗骨髓,四体所以烦疼掣痛而不利也。”
6.燥邪伤髓
肾藏精,主骨生髓。《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肾恶燥”,肾为水脏,燥胜则干,易伤水脏,导致精血亏虚,不能生髓。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燥易伤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水液精微物质输布失常,液不化髓,导致髓亏。如《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伤寒论浅注补正·辨阳明病脉证》说:“孰知其燥热之气,从膜网缝隙之中,而上入脑髓,直冲目系。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是脑髓瞳有立时败坏之势,危之极矣。”
7.痨虫伤髓
痨虫,又名瘵虫、传尸虫,恰逢人体脏腑亏虚,气血不足,侵入人体,食精、食髓而发病。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说:“瘵虫食人骨髓。”《古今医统大全·传尸虫论》云:“传尸虫瘵,不可不知其详也……一百二十日外,血肉食尽,故其虫紫,即食精髓,传于肾中,食精,故其虫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床。”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传尸劳云:“瘵虫食人骨髓,血枯精竭,不救者多。”
8.跌扑损伤
脑髓、脊髓、骨髓居于骨内,不耐邪侵,易于损伤,若不慎跌扑,伤髓而发病。如《中西温热串解·附:惊风新论》曰:“小儿之惊风,常于新生齿时期,或因跌打震荡脑髓”而致。《诸病源候论·腕伤病诸候》描述手腕骨折及其预后中说:“即夜盗汗者,此髓断也。”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颠者,头顶也……位居至高,内涵脑髓如盖,以统全身者也,或碰撞损伤,如卒然而死。”医疗损伤亦可伤髓。如《素问·刺禁论》说:“刺脊间中髓,为伛。”
9.其他因素
吸食鸦片可伤及脑髓、骨髓,导致精亏髓竭而亡。如王士雄《归砚录》云:“吸此烟者,初则壮健非常,至数年渐渐黧瘦,不久髓竭精枯而死。”失治误治,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加重而伤髓。如《灵枢·终始》说:“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泺,乃消脑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