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血活髓药
(一)升麻
【药名】升麻。别名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
【药材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
【药性】甘、辛、微苦,微凉。入肺、脾、胃经。
【功效】升清活髓,发表透疹,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1.头晕、目眩。本品轻清宣散,升阳举陷之功显著,治疗元气虚损,清气不升之头晕、目眩、耳鸣等,可配伍川芎、柴胡、薄荷等疏风升阳活血之品。
2.风湿痹痛,筋骨酸痛。本品甘、辛、微苦,微凉,有较好的祛风湿、通经络作用。治风湿痹痛,筋骨酸痛,可单用煎服或熬膏,或配威灵仙、独活等祛风通络活血之品。
3.疮毒。本品有清热解毒之功,治疮疡内服、外用皆可。内服可与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同用;外敷可制成油膏,以治湿毒蕴结之痈疔疮疖、湿疹、烧烫伤等。
【治髓集解】
升麻,一可治神志病,《日华子本草》曰其“安魂定魄”。二可治痫病,《药性论》曰其“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三可治骨病,《本草汇言》曰其治“男子湿热下注,腰膝沉重”。四可治头痛、头晕,《名医别录》曰其治“头痛寒热”,《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曰其治“头痛寒热,风肿诸毒”,《本草纲目》曰其“治阳隔眩晕”。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升麻对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对小鼠卵巢摘除模型引起的骨密度降低有预防作用,具有明显的骨吸收亢进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9 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宜忌】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二)磁石
【药名】磁石。常用别名吸铁石、活磁石、灵磁石、磁铁石。
【药材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开采后,除去杂石,选择吸铁能力强者(称“活磁石”或“灵磁石”)入药,磁石采集后放置日久,发生氧化,其磁性便会减退,乃至失去吸铁能力(称“死磁石”或“呆磁石”),影响药效,故应经常用铁屑或泥土包埋之,以保持其磁性,如已失去磁性,则可与活磁石放在一起,其磁性可逐渐恢复。
【药性】咸,寒。归肝、心、肾经。
【功效】滋肾平肝,潜阳活髓,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传统应用】
1.头晕目眩。本品入肝、肾经,既能平肝阳,又能益肾阴,常配石决明、珍珠、牡蛎等平肝潜阳药同用,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等症;配伍熟地黄、白芍、龟甲等滋阴潜阳药,治阴虚甚者可;又可与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清热平肝药共同用于热甚者。
2.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本品入肝、肾经,能益肾阴,有聪耳明目之效,宜于肾虚耳鸣、耳聋。《本草衍义》曰其“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本品与枸杞子、菊花、女贞子等补肝肾明目药配伍治肝肾不足,视物昏花。《本草求原》云:其“治瞳神散大及内障”。
3.心神不宁,惊悸,失眠。本品质重沉降,入心经,能镇惊安神;味咸入肾,又兼有益肾之功;性寒清热,清泻心肝之火,故能顾护真阴,镇摄浮阳,安定神志,宜于肾虚肝旺,肝火上炎,扰动心神或惊恐气乱,神不守舍所致的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及癫痫。
4.肾虚气喘。本品入肾经,质重沉降,纳气归肾,有益肾纳气平喘之功,常与五味子、胡桃肉、蛤蚧等纳气平喘药配伍治疗肾气不足,摄纳无权之虚喘。
5.风湿痹痛。本品归肝经,可平肝舒筋,又有滋肾强骨之效,故可强壮筋骨。《本草汇言》云:磁石“故能平肝而主风湿痛痹,善通肢节者也”。
【治髓集解】
磁石,一可治耳病,《神农本草经》曰其“除大热,烦满及耳聋”,《本草汇言》曰其“如古方之治耳聋,明目昏”。二可强骨益髓,《本草汇言》曰“磁石,色黑而法水,故能养肾而强骨益髓”,《神农本草经疏》曰“磁石能入肾,养肾脏。肾主骨,故能强骨”。三可治痫病,《本草汇言》曰其“安惊痫”,《神农本草经疏》曰其治“小儿惊痫,心气怯,痰热盛也,咸能润下,重可去怯”。四可治腰痛,《药性论》曰其“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磁石可使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具有抑制中枢神经,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磁石水煎剂能延长自由活动大鼠总的睡眠时间,对正常大鼠的睡眠周期有一定影响,且炮制后作用显著增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 g,打碎先煎;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敷。
【宜忌】
《本草经集注》曰:“柴胡为之使。恶牡丹、莽草。畏黄石脂。杀铁毒。”《本草从新》曰:“重镇伤气,可暂用而不可久。”
(三)续断
【药名】续断。常用别名川续断、和尚头、山萝卜。
【药材来源】本品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
【药性】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益骨髓,续折伤,化血浊,止崩漏。
【传统应用】
1.风湿痹痛,腰酸腰痛。本品能补肝肾,强筋骨,治肝肾亏虚,筋骨不健,腰痛,关节缓急,可达标本兼治之功,可与杜仲、牛膝、五加皮等同用;治肝肾不足兼风湿痹痛,可与桑寄生、狗脊、杜仲等配伍。
2.跌扑损伤,筋伤骨折。本品辛散温通,能活血祛瘀,续筋疗伤,为伤科常用药。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伤骨折,与桃仁、穿山甲、苏木等同用;治疗脚膝折损愈后失补,筋缩疼痛,可与当归、木瓜、白芍等配伍。
3.崩漏,胎漏,胎动不安。本品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有固本安胎之功,可用于肝肾不足的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治疗崩漏,月经过多,可与黄芪、地榆、艾叶等同用。用治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滑胎证,以本品与桑寄生、阿胶等配伍,如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髓集解】
续断可益髓健骨,兼具行血之功,《神农本草经》曰其“折跌,续筋骨”,《景岳全书》曰其“治金损跌伤,续筋骨血脉”,《名医别录》曰其“止痛,生肌肉,及踠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徐大椿医书全集》曰其“苦辛微温,入肝肾而理伤续筋”,《医方十种汇编》曰其“治跌折伤痈肿,止痛生肌,补骨活筋”。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续断醇提液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水煎液及其总皂苷提取物有明显地促进骨损伤愈合的作用;续断和维生素E淀粉样前体蛋白可以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川续断总皂苷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水煎液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和耐寒能力,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持续时间,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此外,续断还具有抗炎、抗衰老、抗氧化、抗维生素E缺乏症等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 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四)虎杖
【药名】虎杖。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
【药材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药性】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祛风利湿,散瘀定痛,化浊益髓。
【传统应用】
1.风湿痹痛,筋骨酸痛。本品微苦微寒,苦能燥湿,有较好的祛风湿、通经络作用。治风湿痹痛,筋骨酸痛,可单用煎服或熬膏,或配威灵仙、独活等祛风通络活血之品。
2.疮毒。本品有清热解毒之功,治疮疡内服外用皆可。内服可与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同用;外敷可制成油膏,以治湿毒蕴结之痈疔疮疖、湿疹、烧烫伤等。
【治髓集解】
虎杖可治骨病,《本草拾遗》曰其“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医林纂要》曰其“坚肾,强阳益精,壮筋骨,增气力。敷跌伤折损处,可续筋接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药虎杖来源的白蒺芦醇脂质对帕金森模型大鼠黑质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根茎中的蒽醌类成分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虎杖苷能改善微循环,抗脂质过氧化,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用法用量】9~15 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宜忌】孕妇慎用。
(五)姜黄
【药名】姜黄。别名有宝鼎香、黄姜等。
【药材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化浊益髓,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传统应用】
1.气滞血瘀,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癥瘕,跌扑肿痛。本品辛行苦泄,温散通滞,既入血分,又入气分,长于止痛,善治气滞血瘀诸痛证。治心血瘀滞之心胸刺痛,常配伍当归、木香、乌药等,如姜黄散(《圣济总录》);治肝胃寒凝气滞之胸胁疼痛,常配伍枳壳、桂心、炙甘草,如推气散(《重订严氏济生方》);治气滞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腹痛,常配伍当归、川芎、红花等,如姜黄散《妇人大全良方》;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配伍苏木、乳香、没药等,如姜黄汤(《伤科方书》)。
2.风湿肩臂疼痛。本品辛散苦燥,温通经脉,能祛除关节经络之风寒湿邪,通行气血而通络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常配伍羌活、防风、当归等,如蠲痹汤(《杨氏家藏方》)。
【治髓集解】
姜黄可治骨病,《本草纲目》曰“古方五痹汤,用片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医林纂要》曰其“治四肢之风寒湿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姜黄素可直接作用于Toll样受体4(TLR4)或其下游通路,减弱神经炎症,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明显降低破骨细胞的骨重吸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此外,姜黄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降压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 g,外用适量。
【宜忌】孕妇慎用。
(六)九龙虫
【药名】九龙虫。别名洋虫。
【药材来源】为拟步虫科昆虫九龙虫的全虫。分布在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南太平洋菲吉群岛及我国海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有饲养。
【药性】辛、甘,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填精益髓,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1.中风瘫痪,跌打损伤。本品味辛、甘,性温,有补肾填精益髓之功,行气活血祛瘀之效,可治疗中风不语、风瘫、急慢惊风等病症。治中风不语,可予九龙虫二十四个,用薄荷、灯心汤送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开窍利咽;治风瘫予九龙虫九个,用木香汤送服;治急慢惊风,九龙虫九个,用薄荷、杏仁汤送服以发挥息风之用;治刀斧伤:九龙虫捣敷。(选方出《本草纲目拾遗》)。
2.劳伤咳嗽,吐血。本品归肺、大肠经,能够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可治疗肺胃络脉损伤而致的吐血,可与白茯苓配伍治疗五劳七伤,与牛骨髓、核桃肉配伍治疗劳嗽;配伍贝母治疗吐血,喘息燥热。
3.心胃气痛,噎膈反胃。本品味辛,辛散能行,可行气活血、养血益气,治疗心胃气滞而致的疼痛,以及气结痰阻血瘀而导致的噎膈等症。与木香配伍治疗胃痛心痛,配伍生姜治疗反胃噎膈;姜汤送服九龙虫可治疗伤食。
【治髓集解】
九龙虫,一可治骨病,《本草纲目拾遗》曰其“行血分,暖脾胃,和五脏,健筋骨,去湿搜风,壮阳道,治怯弱。”二可治不寐,《本草纲目拾遗》曰其“治老人不寐,茯苓引”。三可治小儿夜啼,《本草纲目拾遗》曰其治“小儿夜啼,朱砂引”。四可治目病,《本草纲目拾遗》曰其治“眼目闭痛,甘草引”。五可治耳病,《本草纲目拾遗》曰其治“耳鸣耳聋,当归引”。以上诸症,俱用虫十四个,好陈酒冲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九龙虫具有抑制痴呆小鼠脑内NOS活性及降低NO含量的作用,能够治疗血管型痴呆,从而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九龙虫对NO的调节作用是双重的,其在抗衰老作用的发挥则是提高小鼠脑组织NO含量,降低血清LPO和脑组织AchE含量,具有一定抗氧化性。动物实验表明,九龙虫提取物可拮抗化疗药物对实验动物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的损伤作用并有一定的化疗增敏作用,在治疗骨髓增生低下性贫血、继发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症等血液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或入丸剂,3~9个。外用:适量,捣敷。
【宜忌】孕妇禁用。精力旺盛者慎用。
(七)何首乌
【药名】何首乌。常用别名有地精、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等。
【药材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切厚片或块,称生何首乌。取生何首乌片或块,照炖法用黑豆汁拌匀,置于非铁质的适宜容器内,炖至汁液吸尽;或照蒸法清蒸或用黑豆汁拌匀后蒸,蒸至内外均呈棕褐色,晒至半干,切片,干燥,称制何首乌。生何首乌以切面有云锦状花纹、粉性足者为佳;制何首乌以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者为佳。
【炮制】生首乌: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泡至八成透,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方块,晒干。制首乌:取何首乌块倒入盆内,用黑豆汁与黄酒拌匀,置于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汁液吸尽,取出,晒干。(每何首乌块100斤,用黑豆10斤,黄酒26斤。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斤,加水煮约4小时,熬汁约16斤,豆渣再加水煮约3小时,熬汁约10斤,两次共熬汁约25斤)
【药性】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功效】化浊益髓,益气生血,强筋壮骨,解毒通便,截疟降脂。
【传统应用】
1.眩晕耳鸣,失眠健忘。制何首乌,功善补肝肾、益精,兼能收敛,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用治精血亏虚,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健忘等症,常与当归、枸杞子、菟丝子等同用。
2.须发早白。本品补肾藏精,精血同源,发为血之余,故对于须发早白疗效较佳。
3.腰酸,肢麻。本品归肝、肾经,有填精益髓、强筋骨之功,治疗肾精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下肢麻木无力,有较好的疗效。
4.崩漏带下。用治妇女肝肾亏虚之月经不调及崩漏等,可与当归、白芍、熟地黄等药同用。
5.疮痈,瘰疬,风疹瘙痒。生何首乌有解毒消痈散结之功,治疗瘰疬结核,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与夏枯草、土贝母等同用;治遍身疮肿痒痛,可与防风、苦参、薄荷等同用,煎汤外洗;用治湿热疮毒,黄水淋漓,可与苦参、白鲜皮等同用。
6.肠燥便秘。生何首乌有润肠通便之效。若年老体弱之人精血亏虚、肠燥便秘者,可单用或与肉苁蓉、当归、火麻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
7.久疟体虚。生何首乌有截疟之功,治疗疟疾日久,气血虚弱,可与人参、当归等补气养血药同用,如何人饮(《景岳全书》)。
8.高脂血症。制何首乌能化浊降脂,用治高脂血症,可单用或与墨旱莲、女贞子等同用。
【治髓集解】
何首乌,一可健骨,《景岳全书》曰其“五阴之脏何所不至,故能养血养神助气,壮筋骨,强精髓,黑须发”,《本草纲目》曰其“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本草求真》曰其“况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岂若地黄功专滋水,气薄味厚,而为浊中浊者,坚强骨髓之用乎?”二可养血。《现代实用中药》曰其“为滋养强壮药,促进血液新生及发育”;《本草分经》曰其“补益肝肾,涩精气,养血”,《玉楸药解》曰:“何首乌滋肝养血,则魂神畅茂”,《徐大椿医书全集》曰其“益肝补肾,为平补阴血之良药”。三可治脑病,《现代实用中药(增订本)》说何首乌“对于……病后恢复期、神经衰弱……有效”,《玉楸药解》曰其“养血荣筋,息风润燥……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四可乌发,《寿世保元》曰:“何首乌,甘,添精种子,黑发悦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何首乌水提取液可抑制骨胶原、骨钙、骨磷的丢失,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何首乌煎剂灌胃可显著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记忆障碍;何首乌多糖还具有抗实验性老年痴呆的作用;制首乌对小鼠粒系祖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可使血虚小鼠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量增加;何首乌可明显延缓性成熟后小鼠胸腺退化萎缩,对免疫抑制小鼠有明显地促进细胞免疫和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起到延缓衰老功能;水提取物有抗抑郁活性。
【用法用量】煎服,制何首乌6~12 g,生何首乌3~6 g。
【宜忌】本品制用偏于补益,且兼收敛之性,湿痰壅盛者忌用;生用滑肠通便,大便溏泄者忌用。何首乌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八)骨碎补
【药名】骨碎补。别名肉碎补、石岩姜、猴姜、毛姜、申姜、爬岩姜、岩连姜。
【药材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鳞片)。
【药性】苦,温。归肾、肝经。
【功效】理血活髓,补肾强骨,止血活血。
【传统应用】
1.肾虚腰痛,风湿痹痛。本品味苦,性温,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之功,可治疗肾虚腰痛、风湿痹痛等病症。《本草述》曰:其“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
2.齿痛,耳鸣。本品味苦,性温,有补肾之功,可用治齿痛、耳鸣之肾虚型,《本草汇言》曰:其“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共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
【治髓集解】
骨碎补,一可治腰痛,《本草述》曰其“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二可治齿痛,《本草纲目》曰:“骨碎补,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三可治耳鸣,《雷公炮炙论》曰其“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四可治骨病,《药性论》曰其“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骨碎补可刺激骨关节软骨细胞代偿性增生作用,并能部分改善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从而降低骨关节病变率;对实验性高血脂兔可明显预防血清胆甾醇、甘油三酯的上升,并能防止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本药对反应中的头痛、头晕、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状疗效最好,对耳鸣、耳聋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在于解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和三叉神经下颌支的毒性作用。此外,骨碎补还可以治疗斑秃和白癜风。
【用法用量】3~9 g;鲜品6~15 g。外用鲜品适量。
【宜忌】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
(九)牛膝
【药名】牛膝。常用别名有百倍、怀牛膝、鸡胶骨等。
【药材来源】本品为苋科植物牛膝(怀牛膝)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南。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以切面淡棕色、略呈角质样者为佳。
【炮制】牛膝:拣去杂质,洗净,润软,去芦,切段,晒干。酒牛膝:取净牛膝段,放锅内炒热,喷洒黄酒,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每100斤用黄酒10斤)。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药性】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理血活髓,强骨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传统应用】
1.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本品味苦通泄,味甘缓补,性质平和,主归肝、肾经,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善治肝肾不足之证。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常配伍杜仲、续断、补骨脂等;治痹痛日久,腰膝酸痛,常配伍独活、桑寄生等。治湿热成痿,足膝痿软,常配伍苍术、黄柏。《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
2.闭经,痛经,胞衣不下。本品苦泄甘缓,归肝、肾经,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多用于妇科瘀滞经产诸疾。治瘀阻经闭,痛经,产后腹痛,常配伍当归、桃仁、红花等;治胞衣不下,常配伍当归、瞿麦、冬葵子等。
3.跌扑伤痛。本品苦泄下行,功善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治跌打损伤、腰膝瘀痛,常配伍续断、当归、红花等。
4.淋证,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性善下行,既能利尿通淋,又能活血祛瘀,为治下焦水湿潴留病症的常用药。治热淋、血淋、砂淋,常配伍冬葵子、瞿麦、滑石等;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地黄、泽泻、车前子等。
5.吐血衄血。本品酸苦降泄,能导热下泄,引血下行,常用于气火上逆、火热上攻之证。治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郁金、山栀子;治胃火上炎之齿龈肿痛、口舌生疮,常配伍地黄、石膏、知母等。
【治髓集解】
牛膝,一可治骨病,《名医别录》曰其“补中续绝,补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滇南本草》曰其“止筋骨痛,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日华子本草》曰其“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二可治齿痛,《本草纲目》曰其治“口疮,齿痛,痈疽恶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牛膝总苷可提高骨质疏松大鼠血钙含量,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控制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大鼠的骨代谢;牛膝多肽能显著抑制海马神经元活动下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能提高记忆力和耐力;牛膝总皂苷可降低大鼠血压,改善大鼠脑卒中后的神经症状;此外,牛膝多糖还具有增强免疫、降低大鼠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抗凝、降脂、降血糖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5~12 g。
【宜忌】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