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肠道菌群失衡

三、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菌群是指位于胃、小肠、结肠内的细菌、古生菌、病毒和真核微生物。其中以拟杆菌和厚壁菌为主,变形杆菌、放线菌、梭菌和疣状微生物的数量较少。据研究发现,不同个体肠道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饮食、年龄、性别、环境和遗传因素均会影响细菌菌株/种群。肠道菌群不仅与骨密度密切相关而影响机体正常骨代谢,而且也可以参与神经的介导与激活。一方面,肠道菌群可通过介导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导致代谢失衡,皮质骨和骨小梁的骨体积分数降低及骨量减少;也可在菌群紊乱后改变短链脂肪的浓度来影响机体的骨代谢。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产生激素(生长素释放肽、瘦素)、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和免疫调节剂,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神经介导和激活,进而影响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营养分解、能量吸收进而影响脂质和葡萄糖代谢来介导代谢稳态。当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失调,代谢稳态被破坏,可能会对宿主产生重大的病理后果,并与许多疾病的发展有关,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相关性,其理论基础是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的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损伤的脑组织释放信号,通过MGBA实现双向交流,诱导一系列炎症、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