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髓关系

一、诸髓关系

前已述及,泛髓是对中医学“髓”概念丰富外延的概括,主要包括了脑、脊髓、骨髓和精髓,因其涵盖广泛,故称“泛髓”。中医认为,虽然诸髓功能不同,但其共属于中医“髓”的范畴,同为肾脏所主,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称之为“泛髓关系”。

(一)诸髓皆源于肾精

诸髓皆由肾所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而肾主髓则是通过封藏肾精实现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中主藏先天之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更是直接将肾称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的充盈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先天之精虽然分藏五脏,但肾主藏之,缓图他脏,且肾精受脾所运化后天水谷精微资助充养,使得先后天之间保持紧密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归化”,肾精化生肾气,气分阴阳,肾阴、肾阳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乃成“五脏阴阳之本”。髓即为肾精所化的典型代表。《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清代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主》亦云:“肾生精,为五脏之本。精生髓,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伎巧出焉。”以上均强调了肾精对髓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足则髓盈,精耗则髓减,肾精是诸髓源头,肾精所化肾气是推动诸髓化生、代谢的基本动力,肾精与诸髓的关系是构建泛髓关系的重要基础。由于诸髓一体,同源于肾精,故某一髓亏虚而呈现出的各种病症,即可为肾精不足之征兆,提示肾的藏精功能出现了障碍,同时也就预示他髓也可能出现亏损。比如因为牙齿失于充养而出现的脱齿,“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可提示肾精亏虚,髓失充养,进而提示脑、骨等罹患疾病的风险亦会大大增加。

(二)诸髓皆属于脑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曰:“诸髓者,皆属于脑”,此处的“属”的含义,目前有两种解释:一是归属,一是连接、联系。虽然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共同点就是诸髓均与脑关联。诸髓的消长盈亏均与脑息息相关,而脑髓亦受诸髓充养而保有藏神之机,脑髓与诸髓存在着密切的功能联系。

髓海充盈,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反之,髓海空虚,则见眩晕耳鸣,两眼昏花,腰胫酸软,身体疲劳。故《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不难看出,髓海不足之候不仅涉及脑髓失充,功能失常,而且涉及诸髓失养,而见胫酸等候。脑有病变,则诸髓皆无以自安,反观诸髓之异象,又可为脑病之预警。这为临床脑病诊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病理状态下,脑髓的亏损既可在他髓先行显现,但也可从他髓中获得补益填充,脑髓功能的异常可通过诸髓一体化联动获得有益代偿。这又为临床脑病的泛髓一体化治疗提供了崭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