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血活髓方

三、理血活髓方

(一)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 g) 生赭石轧细,一两(30 g) 生龙骨捣碎,五钱(15 g) 生牡蛎捣碎,五钱(15 g) 生龟甲捣碎,五钱(15 g) 生杭芍五钱(15 g) 玄参五钱(15 g) 天冬五钱(15 g) 川楝子捣碎,二钱(6 g) 生麦芽二钱(6 g) 茵陈二钱(6 g) 甘草钱半(4.5 g)

【功用】滋阴潜阳,理血活髓。

【主治】

1.头晕目眩,脑部热痛。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脑部热痛。

2.耳鸣。肾阴亏虚,阴不制阳,清阳被扰,发为耳鸣。

3.眩晕颠仆,昏不知人。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上扰清窍,神机闭阻,风中脏腑,眩晕颠仆,昏不知人。

4.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并走于上,遂致卒中。轻则风中经络,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

【方解】方中怀牛膝苦酸,性平,归肝、肾经,重用以引血下行,折其阳亢,并有滋补肝肾、强骨填髓之效,为君药。生赭石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引气血下行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甲、白芍益阴潜阳,镇肝息风,共为臣药。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壮水涵木;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品以强制,势必影响其疏泄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理肝气,以顺肝性,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合生麦芽又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壳类药物质重碍胃之弊。诸药相伍,共奏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方中茵陈,张锡纯谓“茵陈为青蒿之嫩者”。故此,后世遂有或用茵陈,或用青蒿者。然据《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解”及有关医案分析,似以茵陈为是。镇降下行,重在治标,滋潜清疏,以适肝性。

(二)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9 g 钩藤后下12 g 生决明先煎18 g 山栀 黄芩各9 g 川牛膝12 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 g (原著本方无用量)

【功用】平肝潜阳,理血活髓。

【主治】

1.头痛,眩晕。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

2.失眠。肝肾不足,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平肝息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助君平肝息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滋补肝肾,强骨填髓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填髓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以利平降肝阳;夜交藤(首乌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清平养并用,主以平肝;心肝肾同治,重在治肝。

(三)化浊益髓方

【组成】制何首乌15 g 虎杖15 g 淫羊藿10 g 桑寄生15 g 决明子15 g 丹参15 g 荷叶10 g 焦山楂6 g 豨莶草9 g 炙甘草6 g

【功用】化浊益髓。

【主治】

1.善忘,头昏。血经脉道留行于周身及诸髓,浊邪亦随血而行,污浊入髓,积聚日久则致髓伤及髓功能失常。

2.腰疼,四肢酸沉。腰为肾之府,骨为髓之府,肾主骨,肝肾不足,血浊不清,浊血伤髓,筋骨不健,故腰膝酸沉。

【方解】方中制何首乌填精益髓,为君药,《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制何首乌功能与主治为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虎杖化浊利湿活血,桑寄生补肝肾、益精血,淫羊藿温肾补阳,桑寄生和淫羊藿同用以助制何首乌益精养髓。三者共用为臣药。荷叶升发清阳、利湿,丹参行血活血,山楂消积化浊,草决明清肝明目,豨莶草祛风除湿、归液生髓,同时又为风药,引诸药上行至脑髓,上述诸药同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其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虎杖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改善认知障碍作用;草决明有降脂作用;丹参可改善血液循环;荷叶具降脂之功;山楂可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豨莶草可抗动脉粥样硬化与抗血栓形成;何首乌并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水平,兼具神经保护作用;淫羊藿补肾阳、益精气,改善认知功能;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并可降糖。诸药合用,达到化血浊,益精髓的目的。

【注释】

[1]虎骨为国家禁用药品,临床应用时请用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