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归液生髓

二、归液生髓

当前临床对髓病的调治多从“肾藏精生髓”角度出发,病机多责之于虚,治法多重在补肾填精益髓,而从液论治则可为髓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灵枢·决气》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癃津液别》亦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黄帝内经太素·四海论》认为:“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灵枢·卫气失常》亦言:“骨之属,骨空所以受液而益脑髓者也”,均强调液对髓具有十分重要的滋养作用。

归液生髓法可根据虚实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健脾养髓法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津液化生之源。饮食失宜,饥饱无度,或忧思伤脾而致脾胃纳运不佳,均可致津液的生化不足。临床可见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脉弱,故在治疗上则应注意健脾益气,以助津液生成,进而濡养髓,使精髓充盈。恰如李东垣于《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所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说明脾胃虚弱可致骨髓空虚,治宜健运脾胃以滋养骨髓。临床多选用生黄芪、党参、石斛、白术、怀山药等药物以益气健脾,以助脾胃运化,使津液生化不绝。此法虽属补法,但不同于传统滋肾为主,而是重在健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极易停聚而生湿浊之气,故此法用药特点是益气健脾与祛湿之品相伍为用,如黄芪配苍术,生白术配茯苓等。脾燥则脾气升动正常,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同时,健运脾胃不仅可促使体内津液得化、髓液得养,而且可以有助于填精生髓之药更好地运化吸收,不至于滋腻碍胃。

(二)清热固髓法

机体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厚味,积滞化热,或体内五志过极化火,灼伤阴液,必致不能濡养诸髓,如《素问·痿论》中所云:“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临床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痛,面赤,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尺沉,此时宜采用清热之法,以顾护阴液,充髓益骨。临床应用如黄柏、黄芩、知母、白头翁、黄连、牡丹皮、栀子、虎杖等药物,亦取“苦能坚阴”之意;同时,由于热邪久羁于体内,灼伤阴精,临床可同时见口干、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左脉寸尺沉象,此时可酌情配以女贞子、墨旱莲、石斛、桑椹等益阴之品。

(三)化痰益髓法

津液停聚化痰,不能濡养诸髓,此时应根据虚实兼夹情况,在传统益肾健脾的基础上,注意治痰,化痰即益髓。临床中常见肥胖患者腰膝酸软,颈部酸痛,头晕耳鸣,骨密度减低,同时有血脂代谢的紊乱,苔腻,脉象可见左脉寸尺沉而关上滑,故治疗多以化痰为法,方以温胆汤加减。此法运用需注意三个问题:一则,液之成痰与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因脾为生痰之源,故宜酌加白术、苍术、陈皮等运脾之品,因肾元不足,水失所主,液泛为痰,酌用补中寓通之品,如何首乌、淫羊藿、桑寄生、石斛等。二则,痰有寒热之分,故化痰有温化和清化之分。无热象,程应旄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叶天士亦云:“太阴脾土得阳始运。”在临床用药时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酌用制南星、石菖蒲、远志等药,同时配以辛温燥湿之药如砂仁、白豆蔻、厚朴等药物以醒脾温脾燥湿,使太阴脾土得阳升发。而兼有口中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之象者,多采用清化法,即加重竹茹药量,并配以天竺黄、胆南星等。三则,因为湿和痰均是津液停聚的产物,彼此的治疗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故化痰时宜做好通经络之痰和化脏腑之痰的有机结合,尤其是注意选用传统祛风湿通络药,如威灵仙、秦艽等,可畅通经络,更有助于液的运行,从而使髓液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