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髓与经络
作为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的经筋、皮部所共同构筑的经络系统对于人体内气血运行、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络沟通以及生命信息传导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经、络等后面均有脉字,但中医认为,“经络”与“脉”是不同的。脉为奇恒之腑之一,归属于“心”系统,由心所主,是以心为核心的封闭循环的环状通路,具有通行营血的作用,“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灵枢·决气》),而经络则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不隶属于任一具体脏腑系统,而是相对独立于五脏系统,《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表明经络与脏腑功能相关,具有沟通内外表里的作用。除此之外,经络的功能更加多维,“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灵枢·本脏》),“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灵枢·经脉》),可通行气血津液,调节阴阳平衡,濡养周身百骸,对于人体内稳态的维持、损伤后的自我修复等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较“脉”而言,经络的分布更为广泛,而髓的化生所赖肾精与液的补益,均离不开经络的调节、转运和渗灌。诸髓关联,汇聚于髓海,发挥司神之功,更是离不开经络的输注。长期以来,由于髓理论研究的缺失,一直少有髓与经络的关系研究,编者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探讨髓与经络的关系,以期为从经络论治髓病提供有益参考。
(一)经络贯脊与髓交会
《素问·刺禁论》云:“刺脊间中髓为伛。”宋·邵康节云:“今视藏象,其脊中有髓,上至于脑,下至于尾骶。”脊为人体中极,为髓所聚之所。多条经络或直接贯脊,或挟脊,或通过经筋支别与脊相贯。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贯脊而行,与髓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难经·二十八》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经脉》指出:“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另外,奇经八脉之中,冲脉、任脉、阴阳跷脉与髓也息息相关。如《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此之“背里”为“脊里”之义,说明冲脉、任脉与脊髓相连。阴阳跷脉则入脑,与脑髓相连,如《灵枢·寒热病》曰:“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眦。”
而十二正经中则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于督脉与髓相通。
《医学入门·脏腑条分》指出髓可与手太阴肺经相通:“肺系有二……并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脊髓,而与肾系相通。”
足阳明胃经之经筋“上循胁,属脊”(《灵枢·经筋》),另有《类经图翼·诸部经络发明》曰:“足阳明循眼系入络脑。”指出足阳明经与脑髓直接相通,进一步明确了足阳明胃经与髓之间的关联。
足太阴脾经则通过经筋“着于脊”与脊髓相联通。“足太阴之筋……其内者着于脊。”(《灵枢·经筋》)
手少阴心经与脊髓相通,如《针灸聚英·手少阴心经》曰:“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心系有二……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
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与脑髓直接相联,而且“挟脊”“入循膂”“挟脊内”与髓相通(《灵枢·经脉》)。同时,《灵枢·寒热病》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指出足太阳膀胱经入脑与目系相连,与视觉功能正常发挥有着密切关系。
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其别者……外贯腰脊……虚则腰痛”。《灵枢·经筋》云:“足少阴之筋……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诸病源候论》云:“足少阴肾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脉贯·十二经络图》亦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灵枢·经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十二经脉》亦云:“足厥阴肝之脉……会于颠顶,子会于母也,目系颠顶,内为脑髓。”从循行来看,该经一与视觉功能相关,二与督脉交于颠顶,与脑髓相通。
(二)经络与髓功能正常发挥相关
手阳明大肠经虽与髓无直接关联,但其“贯颊,入下齿中”,与齿髓相通。其病可损伤髓的充齿司神之功,“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灵枢·经脉》),出现龋、聋之象。
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与大肠经相类,连齿髓;其干“循发际,至额颅”,其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灵枢·经脉》),实则行于脑髓、脊髓衔接之处,通利诸髓气血。况且胃经属胃而络脾,与脾胃运化、气机升降枢纽皆有关系,对髓的化生亦具有重要意义。足阳明经别有病,则可“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损伤髓的司神功能,出现言语、情感和运动障碍。
手太阳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灵枢·经脉》),其病变多与“液”相关,而前已述及,“液”为髓的重要补益来源。同时,手太阳小肠经还可通过八脉交会穴之一的后溪穴与督脉相通。
足太阳膀胱经异常,可见“病冲头痛”“项如拔,脊痛,腰似折”“头、囟、项痛”“项、背、腰、尻、腘、踹(腨)、脚皆痛,小趾不用”,还可见情志异常——“狂、癫疾”。(《灵枢·经脉》)
足少阴肾经异常,可见“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灵枢·经脉》)。充分说明足少阴肾经在髓充养骨、齿、发中发挥重要功能。同时,该段论述中对骨肉关系的认识极富启发性,提示髓不充骨,可导致肌肉萎缩。反之,亦提示肌肉萎缩可能是髓亏的早期重要外候。现代研究中亦发现,肌少症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密切关系,反之肌肉训练的增强则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从而为我们研究髓-肉关系提供崭新思考。
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两经均从耳部深处循行,与听觉功能密切相关。其中,手少阳三焦经病变“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灵枢·经脉》)。而足少阳胆经经别病变不仅可影响听觉功能,还可导致运动功能失常,“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与骨病的发生亦存在密切关系,“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这些均表明足少阳胆经与髓功能发挥密切相关。作为足少阳胆经经穴,绝骨穴(悬钟穴)还是八会穴之“髓会”,亦充分表明足少阳胆经与髓的关系值得高度重视。
足厥阴肝经病变,可致“病腰痛不可以俯仰”(《灵枢·经脉》),而《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指出腰府功能是肾功能的重要体现,肾对腰的濡养支持,则主要通过肾藏精生髓充骨体现。而肝血与肾精乙癸同源互化,因此,足厥阴肝经病变亦可致髓亏,充骨不能,从而出现“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备急千金要方·髓虚实第四》亦云:“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充分提示髓之虚实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值得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