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骨-脑的关系

四、齿-骨-脑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牙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咀嚼食物和辅助发音等功能,隶属于消化系统。牙骨质构成和硬度与骨相似,但无哈弗斯管,二者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器官,因此牙齿并不是骨骼。而中医学则认为,齿为骨之余,二者在功能上又有一定的联系。现代研究提出根据牙齿松动情况可以预测骨的变化,如牙齿脱落与松动可能与骨质疏松相关,牙齿脱落超过3.5颗可以作为60岁中国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指标。

牙髓干细胞因其易于分离且具有干细胞增殖和多能性,被认为是很有治疗前景的一种再生医学细胞来源。牙髓干细胞既具有一定诱导新骨生成的能力,又能够通过胶质细胞分化和对宿主组织的神经保护/神经营养作用而发挥再生作用。牙髓干细胞与神经嵴有着共同的起源,口腔肌肉、骨骼、舌头、颅面神经和牙齿的形成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在神经源性培养基中培养时,牙髓干细胞具有形成表达胶质和神经元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球状细胞簇的能力;当移植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时,又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分化潜能。在成骨潜能方面,乳牙牙髓干细胞与恒牙牙髓干细胞不同,其不能向成骨细胞或骨细胞分化,但它们能够通过旁分泌机制诱导新骨生成,因此乳牙牙髓干细胞不仅能够引导恒牙的萌出,还因其具有牙源性分化潜能和促成骨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未成熟的牙髓干细胞。此外,乳牙牙髓干细胞还能促进轴突再生,研究证明乳牙牙髓干细胞很容易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干细胞。一些研究强调乳牙牙髓干细胞直接或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来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当应用于坐骨神经间隙模型大鼠时,乳牙牙髓干细胞培养基组可促进坐骨神经再支配,改善功能恢复。除了乳牙牙髓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外,很明显其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NGF、BDNF、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在维持再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牙齿与脑虽然隶属于不同系统,但经现代医学证明具有相关性。作为缺齿的主要原因,牙周炎与脑卒中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牙周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而牙周病又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亦有研究表明,因龋病、牙周病、拔牙等引起的牙齿缺失均与脑卒中发生相关。同时,牙齿具有感知感官功能及咀嚼食物等功能,在进食和咀嚼过程中,前额叶和海马区血氧水平相应增加,大脑多个领域被激活,这对大脑认知和记忆功能至关重要。当牙齿缺失时,咀嚼功能受影响,导致大脑血流量下降、海马区神经组织退变、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研究发现大鼠单侧磨牙缺失后脑内乙酰胆碱含量下降,且双侧磨牙缺失后下降更多。在老年性痴呆患者大脑中也出现乙酰胆碱水平下降及合成不足的情况。有研究证实,缺齿可能与老年性痴呆有关。牙齿保留过少(9颗或更少)可以明显增加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这也使缺齿成为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可能预测因子之一。动物实验表明,缺齿可以导致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的退化,从而损伤实验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同样提示缺齿可能是老年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

近年来,类似的泛髓关联性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从不同水平、层次高度提示诸髓之间存在着“泛髓关系”,为以中医髓认知为主体指导、构建泛髓功能系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