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髓与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中医把握天地运行规律和人体生命变化现象的一把钥匙。作为贯穿人体生命全过程、全环节的矛盾双方,阴阳彼此对立制约,而又互根互用,主宰并推动着人体的生命变化。而对髓的化生与生理、病机特点的把握,尤其应该重视阴阳。
(一)髓由阴阳相搏而化
髓由肾所生,而肾中阴阳对立的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共同维持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补略》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肾中这种元阴元阳互根互用的特性构成了生髓的必要条件。
髓为肾精所化生,肾精是髓的前体物质。肾精为阴,但其必经阳气蒸化,方以化髓。“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脑气筋辨》)。人体之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平衡,髓的化生才能正常进行。《灵枢·根结》提道:“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灭绝,壮者不复矣。”人体阴阳亏损即导致“髓枯”。
(二)髓具阴藏之德,却又起亟阳气之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除其邪则乱气不生”,描述了人气在体内随着四时的变化由内而外再至于内的过程。冬天,血气内居于骨髓,骨髓位于人体最深处,也是人体阴气最为浓厚之处,阴极则阳生,阴极之处必然会孕育阳气,至于春天,则升发而出。故位于人体最深处的骨髓亦为人体阴阳转化之枢机。髓伤后,阴阳沉浮失司,一方面,阴阳互根,阴虚则阳无以化,阳气亦虚;另一方面,阴虚则阳亢,导致阳气失于潜摄封藏,亢越于外。
同时,若冬天感受邪气,邪气遂循人体血气深入骨髓,再感盛夏暑热之气,则伏藏于内,致脑髓消烁,肌肉消瘦。正如《素问·疟论》所言:“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三)髓具阳升之性,却有升已而降之德
前已述及,诸髓“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却“皆属于脑”,聚于髓海,而髓海为诸阳之会。《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说明诸髓虽由阴精所化,亦秉阳升之性。《太上玄镜》曰:“纯阳上升者,谓之气;纯阴下降者,谓之液;气液相交,注于骨络之间,谓之髓。”督脉为“阳脉之海”,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穴,总督一身之阳经,后入脑,脊髓也由肾精生化,循此经上行入脑。“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同时,脑髓位于人体最高之位,为清阳所聚之处,却也为阳气升已而降之所,与阳气升降关系极为密切,凡阳气升降功能异常,必会影响脑髓乃至诸髓功能,出现失眠、癫狂、偏瘫、截瘫、骨痿等各种髓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