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的卡内基-梅隆大学
1983年,李开复以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了,出于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和教授们的建议,李开复决定继续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当时李开复心中已经有了攻读博士的备选学校: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这三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领域都是翘楚,4月份,李开复居然收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免费参观邀请,这让他欣喜不已。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是一所中等大小的私立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900年,由苏格兰美裔钢铁实业家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创建而成,该校位于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
学校创立之初是1900年的卡内基理工学院,最初抱着为匹兹堡地区劳工阶层的子女提供职业学习教育的理念,教育目标是——“为匹兹堡的工人阶级子女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1913年,改名为卡内基理工学院并授予4年制本科学位;1967年,卡内基理工学院与梅隆工业研究所合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
经过多年的发展,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美国的大学中,综合排名在十几名,但在计算机领域却一直排在第一位(现在,它与斯坦福和MIT并列第一),这要归功于它的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创始人:赫尔伯特·西蒙(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中国科学院最早的外籍院士之一),艾伦·佩利(图领奖得主)以及艾伦·纽厄尔(图领奖得主)。
对计算机科学多姿多彩的丰富性沉醉不已的李开复,希望自己的计算机博士学位能够在一所真正的“计算机艺术殿堂”里获得,而卡内基-梅隆大学在计算机领域赫赫有名的声誉,令许多深爱计算机科学的莘莘学子向往不已,李开复也对这所全美计算机最高水平的学府心有所属。意外的参观邀请让李开复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他心中的“挚爱”。
漫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校园内,李开复爱上了学校幽静古朴的环境,也爱上了有趣的计算机学院的教学楼——一个“丑得不像话的”用水泥砖墙堆砌而成且内外不粉刷的建筑。这样一个奇怪的建筑,让李开复对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奇特”之处有了初步认识,当时带着李开复参观校园的在读博士约书亚·布洛赫告诉他,正是在这个貌不惊人、奇怪无比的建筑里,走出了许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在近距离接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时候,李开复被一个有趣的事情吸引了。约书亚·布洛赫和李开复走到自动售货机面前时,约书亚指着自动售货机告诉李开复:“知道这个家伙怎么连上校内网的吗?那些家伙(计算机学院的博士们)太懒了,他们希望待在宿舍就知道他们想要的东西还有没有,于是就在自动售货机里装上了芯片。你看,现在他们不用走冤枉路了。”
这个“异想天开”的杰作,让李开复觉得既可爱又天才,为了少走几十米的冤枉路,那些计算机博士就花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去研究怎样在售货机里安装上芯片,真是一群可爱的“书呆子”。
看到卡内基-梅隆大学随处可见的计算机“高科技”后,李开复心有所感: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最厉害的计算机编程高手,但是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后,才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原来卡内基-梅隆大学里的博士生们早已经玩着更帅的技术了。这不禁让李开复对卡内基-梅隆大学生出了更多的好感。
通过约书亚·布洛赫的介绍,李开复还了解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内,不但硬件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奇幻”设施和技术,而且教育制度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生教育有一种独特的制度,教授和学生之间有一场情投意合的“Marriage process”(结婚过程)。博士新生并不急于定下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他们每天要听不同的教授讲课,跟相亲一样,对七八十名教授的课程进行评估,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后,再填下三个“志愿”,来选择自己的教授和研究方向。
听到约书亚·布洛赫的介绍,李开复觉得非常惊喜。约书亚·布洛赫还告诉李开复,大部分学生都会被第一志愿录取,万一没有被选中,也基本会得到三个中的一个。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里,把自己的研究能力发挥到极致。李开复被这种制度深深地吸引了。
卡内基-梅隆大学校园内浓郁的计算机研究氛围,教室里人性化的专业选择,都让李开复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动。在这样一所充满了天才和乐趣的校园里,学习自己所爱的计算机科学,会不会让自己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和感悟?自己能不能在这里实现“让世界因我不同”的人生理想?通过这次参观,李开复的内心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回到纽约后,李开复把卡内基-梅隆大学里奇特的环境、天才的同学、宽松的制度与家人分享后,就毫不犹豫地马上接受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邀请,选择了一所父母没有听说过的大学,去了古老的钢铁城市匹兹堡读博士,并把自己的希望和未来寄托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