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得太突然

幸福来得太突然

1992年到1996年,苹果公司失去了灵魂,财务危机愈演愈烈,产品创新大都半途而废。而为了渡过难关,公司不断裁员。

到了1993年,裁员风暴再次袭来,2500名员工被裁,整个公司的气氛既紧张又沉闷。而这一年,斯卡利也结束了他在苹果长达10多年的职业生涯,被解雇了。

斯卡利走了之后,苹果公司原来的首席运营官迈克尔·斯平德勒(Michael Spindler)成为公司新的CEO。但是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斯平德勒虽然非常热爱和忠诚于苹果,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的运营能力,常常忽视细节,并且不懂技术,就这样,苹果公司一直处在僵局中,无法扭转。

在斯平德勒时代,语音识别技术终于落实在一款相当高端的产品——Quadra AV上。但是,这款1万美元一台的奢侈品无法让这项技术达到普及的程度,也无法扩大市场份额而得到经济回报,以形成良性循环地增加投资。

经过无数苹果天才工程师的灵感碰撞,1993年,一款创新型的PDA掌上电脑在苹果诞生了,它叫牛顿(Newton)。人们可以问牛顿很多问题,而牛顿可以回答,例如“牛顿,你能查一下我的日程吗?看一下我是否能够与5个人安排会面。这个会议是在什么时候开”等等,但是这款电脑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为它的手写识别会产生错误。牛顿也没能挽救苹果公司的经营惨状。

在裁员风暴中,李开复发现了公司有很好的多媒体技术,但是当时的PC却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他看到这些趋势很有可能经过互联网成为主流,如果再加上用户界面的突破,这些技术也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的主流。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

这份报告被送到多位副总裁手里,最后,李开复的意见被采纳,公司决定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让李开复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成为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以后,李开复和他的团队负责开发许多新的项目。首先是牛顿的手写体识别功能的改进,他们借鉴语音识别的方法,做出了更好的手写体识别技术,这让牛顿“焕然一新”,手写体识别率大大提高。

在互动多媒体中心的图形学组里李开复发现了一个奇才。这个人就是华人科学家艾瑞克·陈(Eric Chen),他发明了QuickTime VR,虚拟现实环境技术,就是说用相机拍一套360度的照片,然后用软件把这组相片“粘贴”起来,让人们能够在这些相片中“遨游”。可能的应用包括虚拟博物馆、房地产展示等。从图形学的角度,这个项目并没有涉及高深的数学,相当简易,但它有很多实际的应用,于是,李开复大力支持这个项目,并把其他学术性过高的项目组的人调了过来。

后来,这个项目和“星际迷航记”合作,做出了一个CD-ROM游戏,一个月之内就卖出了100万份。李开复和同事们把这个技术做成了一个产品,让更多的开发者、游戏者都能使用。这个了不起的技术和“有用的创新”,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都在用,Google Earth(谷歌地球)、Google Street View(谷歌街景)等产品不断在这个产品的基础上推出,达到了真正的普及。

管理者的岗位上越走越远时,李开复经常反思他的管理哲学。吉姆·柯林斯著名的《基业长青》一书中曾指出,那些真正能够留名千古的宏伟基业都有一个共同点:有令人振奋并可以帮助员工做重要决定的“愿景”。愿景就是公司对自身长远发展和终极目标的规划与描述。李开复就是这样一位愿意为企业和员工制定明确的、振奋人心的、可实现的愿景,并与员工充分分享的领导

1995年,当李开复面临部门的又一次重组,而自己处于尴尬境地时,他坚信优秀的领导者与员工分享企业的愿景,让员工参与愿景的规划时,能够使员工充分理解管理者对企业长期发展方向的思路,这样会让所有员工愿意同自己一起努力工作,为实现目标,集体迸发出无穷的动力。最后,事实证明,李开复是正确的。

原来,当时李开复曾向公司领导建议,从不同部门调集多媒体及相关技术的精英,组成一个新的团队,研发一系列极有潜力的多媒体产品。当时,公司的资深副总裁批准了李开复的请求,并要求他的主管副总裁帮助他抽调人员,组建这个团队。但主管副总裁担心新产品的风险较大,他一方面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亲自表达意愿才可以加入李开复的新团队,另一方面又告诫大家李开复要研发的新产品有不小的风险,希望大家慎重选择。照这位主管副总裁的意思,公司只要做一个问卷调查,看看60多位技术人员中有多少甘冒风险就可以了。而当时在公司年年裁员的压力下,如果采用他的方法,这个新团队的计划就可能无法实现了。

在这样的情形下,李开复决定利用愿景来激励这些工程师与科学家。李开复找来了这60多位技术人员开会。在会上,李开复认真地向大家描述了未来互联网与多媒体相结合后,相关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巨大发展空间,并与同事们分享了自己关于新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以及他为新的产品部门制定的愿景。然后,李开复又鼓励这些工程师分成小组,讨论这个愿景的可行性,以及自己的潜力将会如何因这样的愿景而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最后,李开复给所有人动情地念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全诗的最后几句深深打动了大家: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条路没有人走过,但是我们恰恰应该为了这个理由踏上这条路,创立一个网络多媒体的美好未来。”在结尾处,李开复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结果出乎意料,会后,90%的人都决定冒风险,离开相对稳定的研究部门,跟随李开复加入全新的互动多媒体部门,而这个部门也正是苹果公司后来的许多著名网络多媒体产品(QuickTime, iTunes等等)的诞生地。

李开复制定并与员工们分享美好的愿景,他充分激发了员工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让整个团队保持了激昂的斗志和坚定的方向,员工们追随他的坚定的信念,让李开复一瞬间感到无比幸福,那一刻他体验到了最美好的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