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中国的努力

谷歌中国的努力

2005年下半年,李开复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充实的日子。谷歌中国一系列的启动工作都在紧张的筹备当中,他再一次亲眼见证了一个充满朝气、欣欣向荣的团队诞生的过程。

经过一个月“空中飞人”的日子,李开复成功招聘到了谷歌中国的第一批员工,并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这批年轻人年轻、自信,个个都是精英。除了热火朝天地招聘工程师,谷歌中国经过层层选拔,也找到了一个颇受员工欢迎的食堂五星级行政总厨,每天为员工制作各种美味营养的美食。

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之后,李开复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谷歌的快乐、放权、自由、宽容、平等、追求卓越的文化导入中国。TGIF[TGIF代表“Thank God it’s Friday”(今天星期五)]制度的引进,逐渐活跃了谷歌中国的气氛。

2006年1月25日,谷歌推出google.cn,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法律的网站。这样的本土网站,意味着愿意把服务器放入该国,并且遵守该国法律。

但是,google.cn发布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国际媒体一浪高过一浪的“讨伐”之声。原因是谷歌承诺,根据中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过滤搜索结果,屏蔽非法信息。然而,许多国外媒体不理解过多的互联网管制,批判谷歌违背了自己过去的“客观、公正、完整、不人工干预”原则。

这些批判和抗议活动让谷歌总部的一些员工开始有了质疑之声,于是李开复火速飞到总部去做面对面的沟通。经过长时间的耐心解释,终于让员工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麻烦不止于此,在美国媒体的批判之下,美国国会决定召开一个听证会,要求微软、思科、雅虎、谷歌针对多种敏感题目表态。这时,艾瑞克、拉里、谢尔盖和领导班子就需要决定:到底谷歌的政策是什么?能否恪守公司的原则,化解美国国会和媒体的不解,同时还依然符合中国法律?

经过谷歌领导层的集体讨论,最后做出了依然决定进入中国的决定并支持李开复做google.cn的决策。随后李开复飞往华盛顿参加了2月15日的听证。

刚刚解决了这次重大的挑战,更麻烦的事情还是接踵而至。借赶集网的“京ICP证050124号”牌照,谷歌(Google)正式登录中国,但这种传统的“借牌”的做法,使谷歌深陷“无照经营”的质疑中。2002年中国公布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规定外企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应该采取合资的模式。但此前,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取得ICP牌照方式有限,一般都采取“借牌”的方式,比如雅虎中国使用的仍是“北京三七二一科技有限公司”的备案号,MSN中国则是以合资公司名义申请。

但google.cn和其他网站也有不同的地方,如谷歌的业务内容,以及国际媒体和中国媒体的关注度。于是,政府部门开始正式考量google.cn的ICP牌照问题。李开复和他的团队也开始密切地与相关政府部门展开沟通和交流。

经过两个多月漫长的沟通和交流,在苦苦的等待和期盼中,ICP牌照风波终于有了合理的解决方法,google.cn的命运终于可以尘埃落定,即谷歌马上启动合资公司的申请,而在申请合资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运营。

繁杂的启动工作和这两个危机事件,让谷歌损失了宝贵的市场份额。在google.cn和ICP牌照风波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中国用户还在使用google.com的中文服务,而google.com的服务器在国外,因此断网问题就时有发生。ICP的合资不能完成,google.com就不能直接跳转到google.cn。

在经历了初期的沉重和压力后,李开复和同事们更加珍惜谷歌中国的工作和用户,他们立志要卧薪尝胆,不怕艰苦,重视每一个细节,不断完善谷歌的中文产品,早日赢回用户的心。

2006年4月,为了让中国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Google.cn,李开复和同事们给它起了一个中文名字——谷歌,这是Google除英文名称以外,第一次取其他文字的名字。

谷歌的英文搜索引擎是全世界最精准的搜索引擎。谷歌改变了互联网的新格局,它以搜寻精确和索引巨大,迅速赢得了网民的欢心。谷歌能够搜到别的搜索引擎搜索不到的信息,并且精确、客观地给出排名,这使得谷歌成为广告宣传、趋势分析,以及收集市场调查、统计数据的重要渠道和指标。

谷歌坚持“不作恶”的原则,绝不启用付费搜索的模式,因为这样就破坏了搜索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公平,谷歌的商业模式是在搜索结果旁边显示清晰标注的广告,巨大的使用量保证了谷歌商业模式的成功。

除了搜索外,谷歌还陆续推出其他新产品。比如在谷歌地球,上面可以真实呈现每一个山丘、每一座建筑,用户如同在一架飞机上,从空中俯瞰这个世界,使得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谷歌的Gmail更是让人惊奇,不但云计算功能把用户的邮件海量存储在服务器上,使Gmail的用户永远不用删除邮件,而且只要键入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在往来邮件中轻松找到任何有关的邮件。

在李开复的团队初建的时候,很多员工开始想把谷歌这些炫酷的“杀手级”应用引入中国,然后迅速吸引眼球,进而取得立竿见影的成功。

但是,当时谷歌的中文搜索还做得非常不完善。搜索是整个谷歌公司的立业之本,不但是最核心的产品,也是用户最需要、最常用、最不能缺少的产品。而其他的服务则都是在搜索服务成功之后推出的,所以做产品绝对不能本末倒置。

2006年3月,李开复决定,谷歌中国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踏踏实实地专注于网页搜索质量,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总部的赞同。

在总部认可并决定谷歌中国先做好搜索的基础上,李开复的团队开始了提高中文搜索的历程。他们在搜索页面的每一个细节上钻研,在每一个可能的选择上进行测试。

在谷歌中文搜索2000年上线的时候,谷歌中文总是把握不好“分词”的问题。在搜索引擎领域,分词是中文特有的一个挑战,后来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刘骏借鉴了李开复语音搜索论文的成果,成功突破了分词的问题。

在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谷歌中国的工程师一一检查尝试各种领域的各种搜索词,并统计出所有不合理的搜索结果,然后再向美国的工程师学习如何在系统里进行修正。

为了增加中文搜索产品的亲和力,谷歌中国成立了一支用户体验团队。通过实时监测,李开复和同事们感受与精确了解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

用户的体验给了谷歌工程师很多灵感,比如,为了满足中国用户的搜索习惯,谷歌在用户键入搜索内容的时候,就给予一系列的搜索提示,这样就省去了用户向下拉页面的麻烦。并且谷歌中国也按照中国用户的习惯,改变了搜索摘要的长短、排版的版式、字体的大小,甚至字体的亮度。同时,还考虑了中国用户普遍使用的显示器规格,进而重新设置版面的安排。

每天,李开复都和工程师们用巨大的投影屏幕,检测每一像素的排版、颜色、字体等。他们对各种指标进行现场比较,然后研究决定如何改进中文界面和用户体验。

经过这样艰苦努力1年之后,2006年10月的某一天,李开复终于看到了谷歌中国在搜索相关度、网页索引大小、即时更新能力和对垃圾网站的识别性这4个指标上都已经胜出了。2007年4月,谷歌中国评估了过去9个月对中文搜索的改进成果,发现中文精确度的提升速度超过了公司内部其他任何的语言。另外,中文的网络索引数量在过去的1年里也增加了1倍(2008年又增加了10倍);对于新网页敏感度也降低到几分钟(就是重要网站的新内容几分钟后就可能搜索到);作弊网站在网页出现的频率则下降到原来的1/40。

在搜索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2007年6月谷歌中国也终于获得了ICP牌照,谷歌把google.cn的服务器逐步搬入中国,然后把上google.com的用户指向google.cn,断网的问题终于彻底得以解决。

在业务上不断完善的同时,李开复也在努力建设谷歌中国的企业文化。因为谷歌实行一种鼓励创新、平等、放权的文化,谷歌的员工必须学会有效的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积极主动的文化需要时间来慢慢培养。李开复要在谷歌中国成功复制总部的创新文化。

李开复不断地告诉工程师们,谷歌是一个工程师当家的公司,管理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通常最主要的沟通是发生在工程师与工程师之间,而不是主管与主管之间。这就意味着很多事情都需要工程师积极主动并自己做出决定。通过一段时间和一些事件后,谷歌中国的员工们也都掌握了自我管理的诀窍。谷歌中国的工程师长大了,他们身上充满了谷歌积极主动的朝气,他们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做“20%时间”项目了。

Google允许每位工程师拥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工程师们可以将20%的时间用于自己喜欢的项目,正是这样,很多员工除了公司布置的工作外,还拿出了额外的、令公司意想不到的新产品,比如Gmail、谷歌NEWS等产品。

在李开复和高管们的提倡下,20%的创意时间在谷歌中国逐渐生机盎然起来。工程师们成功地利用“20%时间”做出了春运地图、“灾区亲人搜索”和“物资地图”等非常及时实用的产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都已经达到中国第一。

谷歌中国在李开复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走出了一条稳扎稳打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