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中国的大学生”

“我了解中国的大学生”

尽管工作经常忙得无暇顾及其他,但是李开复一直坚持穿梭在中国的各大高校,和莘莘学子进行演讲交流。每一次的日程都超乎想象地紧张,而且经常要披星戴月地辗转奔波于多个城市。李开复的这种活动已经坚持了10年,在担任谷歌中国区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的总裁期间,他幸运地拥有“20%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他将这些时间全部用在大学生工作上,所以经常说:“我了解中国大学生。”

李开复常年在中国各大学中做公益性质的演讲,如《我学,我成长》以及《成长的十个启发》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不能亲自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李开复就在网上与青年人分享自己的各种经验,比如网上流行的“给中国学生的信”系列,来指导年轻人,让中国学生能够少走弯路。

李开复在各大高校的演讲过程中,总能看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洋溢着热情的精神。李开复知道大学生们是千千万万家长心中的希望,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但是社会中的种种浮躁与他们内心的理想发生了严重冲撞,年轻人经常会感到迷茫和失望。因此,在每一次演讲中,李开复都会把大学生成长中的常见问题以故事和案例的形式讲出来,并把自己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一一告知,和大学生充分分享自己的种种感悟。李开复总是希望自己的演讲能够对大学生有所启发,让他们找到自身问题的答案。

李开复与中国大陆的渊源要追溯到1990年,当时,李开复第一次来到大陆,看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和大陆学生的面貌。后来他在美国其他公司任职时,也喜欢到大陆,1998年再到大陆时,李开复有了一种鲜明的印象,中国的大学进步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很多。但同时李开复也看到了一些弊端,尽管进步了很多,但离完美仍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李开复一直在努力做一些工作,来帮助缩短这些距离。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李开复曾以个人身份给中国的一位副总理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在中国,我曾做过上百次演讲,有数万学生参与。让我最感动的是中国学生的求知欲,就像一块块海绵,渴望把知识的海洋吸尽。但是,让我最痛心的是教育的滞后,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李开复与中国学生结下不解之缘,也是缘于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工作。当年,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当时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招聘大量学生到微软工作,当时有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到微软研究院做暑期工,正由于如此,李开复才有机会了解到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很多想法。

与一个暑期工的谈话一直让李开复难以忘怀。这个学生来自中国的名校,当他就未来的规划和李开复进行一次深入交流时,说:“开复,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而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这名学生对成功片面和肤浅的认识,引起了李开复的警觉,他意识到中国人中有很多抱着与这名学生相同看法的人,在衡量个人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渐渐地,李开复发现,持上述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许多同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成功与财富、地位和权力画上等号。

经过思考,李开复了解到这种现象是中国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迷茫的表现。青年学生由于年轻,而中国社会又处在经历着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所以学生们在多元社会里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期望通过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而快速致富,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并被名利的诱惑蒙蔽了自己的内心。

看到这样的情形后,李开复内心非常焦虑。当优秀的中国大学生在成长之路陷于迷失时,李开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这些有幸出生在自由选择的时代的学生,拥有独立的自我选择的智慧,能够找到自己的理想。

中国大学生未来的希望,也决定着中国人未来的希望。中国大学生的迷茫让李开复想起了父亲多年未了的愿望,他内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寻找中国人未来的希望,帮助中国年轻人成长,也是李开复的心愿。

作为一个有机会融会中西文化的华人学者,作为一个集中西方文化于一身的中华儿女,李开复要尽其所能,帮助中国青年远离困惑、步入卓越;他要根据自己在指导青年学生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其他致力于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因此,自2000年开始,李开复就遵循内心的选择,撰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从这封信开始,李开复开始了与中国大学生的频繁互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中国大学生对这种价值观指导的迫切需要。

李开复后来坚持每年都到全国的各个高校做巡回演讲,报告超过300场,内容涉及纯学术的计算机研究,也涵盖科学、教育和人文方面,然而更多的则是集中在有关中国大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方面。

网络的便捷让李开复与大学生的沟通也变得更加直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开复创办了“开复学生网”,他在网上解答青年学生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并耐心仔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那些或单纯或尖锐,或轻松或沉重的问题中,李开复看到了学生们对他的期待和信任。虽然不能为每一个问题提供完美的答复,但是这一代青年的勃勃生机却带给了他深深的感动和喜悦,李开复始终相信,只要能够分担大学生的困惑和焦虑,自己的付出就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如今当李开复面对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时,他能从内心感觉到学生们正在逐渐成长。李开复已远离教职多年,但却成为众多青年学生口中的“开复老师”,这与他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付出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行走中国的路途中,李开复知道大学生内心的困惑依然存在,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还迷失在“一元化”成功法则中,面对这个浮躁喧哗的世界经常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李开复依然希望自己用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下去,他认为100个人中哪怕只有一个人能从他的观点中受益,那他的付出也就比任何工作都有价值。

中国大学生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李开复是了解他们的,李开复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