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而来的是麻烦

迎面而来的是麻烦

在等待Google的offer时,李开复开始了完全身心放松的6个星期长假。

6月初的一天,李开复接到了Google的电话,艾伦·尤斯塔斯告诉他,Google让李开复负责整个Google的中国业务,并给他最大的空间,放权让他负责一个可以长期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公司。同时,Google许诺给李开复很好的薪水和股票待遇,并期待着李开复的早日加入。

在Google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李开复再一次选择了“遵循内心的选择”,决定加盟Google,他提前结束了长假,7月2日只身飞往西雅图,准备辞职并完成最后的工作交接。

但是,事情完全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容易,李开复的辞职意向,直接触动了微软一根脆弱的神经,因为越来越多的微软人去了Google,这已经让微软忍无可忍。于是鲍尔默先是对李开复进行诚恳的挽留,在李开复去意已决的情况下,又警告李开复,微软会对他进行起诉,因为之前从微软离开的工程师资历和影响力远没有李开复大,所以微软只有起诉李开复,才可能遏制住Google大肆挖脚的行为。

得知自己已经无法避免一场官司时,李开复心情低落地飞到加州,直奔Google首席律师兼资深副总裁大卫·德拉蒙德(David Drummond)的办公室。大卫告诉李开复微软一定会起诉他,但同时也对这个案子抱有信心,因为,微软在华盛顿州,Google在加利福尼亚州,而加州根本不承认“竞业禁止协议”。

2005年7月18日,李开复递交完辞职信后,马上就接到了律师递过来的大信封,“李开复先生,你加入Google公司,被微软诉讼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现在请你签上名字,表示你收到了诉讼材料。”李开复面无表情地做完了一切。

这完全是一场毫无准备的诉讼。Google和李开复同时成为被告,李开复被诉违反竞业禁止协议,而Google被诉唆使李开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

面对微软的“闪电诉讼”,李开复咨询Google的律师团队寻求和解的可能,但答案是否定的。大卫·德拉蒙德建议李开复发布新闻稿,宣布加入Google。

2005年7月19日,李开复加入Google中国的消息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发布了。这条新闻刚刚发出10多分钟,微软便启动了它强大的公关机器。瞬间,一条新的惊天消息像病毒一样传遍了互联网,“微软表示李开复加入Google是违约行为”“李开复已经被华盛顿州法庭起诉”。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新闻稿里,都特意加入了一个有关“忠诚”的探讨。

这则消息无疑像炸弹一样,引爆了全球的互联网界。世界上最受瞩目的两家高科技公司打起来了,它们为了一个管理人员的去留竟然打上法庭,这一具备一切流行元素的新闻事件马上成为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在短短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说法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充斥着公众的视野。按照媒体的说法,“两大巨头同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争取舆论优势”。

李开复的离职,在此时此刻演变成了一个公众事件。

李开复的人生第一次陷入如此之大的旋涡中。报道中充斥着咄咄逼人的新闻标题比如,“微软称李开复投奔Google蓄谋已久”,比如,“微软、Google为争夺中国市场大打出手”。还有“李开复空降Google的代价有多大?”关于此事的各种言论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

微软指控李开复违反了他与微软公司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条款,并且Google在明知李开复与微软存在以上协议的情况下“有意协助”李开复完成背叛行动,微软首席律师助理汤姆·伯特表示,“这是严重违反协议的一种做法”。

7月20日,媒体上的争论进行得更加如火如荼,Google发出了反击的声音:“我们仔细研究了微软提交的诉讼书,发现微软的指控毫无依据。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打造最佳的工作场所,我们非常高兴能聘请到李开复博士主管我们的中国区业务。毫无疑问,我们将针对微软这些毫无依据的指控为自己辩护。”

更多的观点以评论和论坛帖子的方式进行着,一浪高过一浪的讨论再次将李开复置于爆炸性事件的中心。互联网上不明真相的攻击、捏造和蓄意抹黑也开始了。网上接连出现了以诚信为主题的人身攻击,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在没有弄清事实的前提下随意撰写出来的。这让李开复觉得万分委屈。

但李开复和Google坚信,真理掌握在他们手中,获得工作的自由只是时间的问题。

官司一开始对李开复不利,7月28日的法庭裁定禁止李开复在9月6日前到岗。美国高等法院法官史蒂夫·冈萨雷斯告诉李开复:“明年1月前你先不能去上班,因为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你是不是搜索专家、有多少人认为你是或不是,如果不能做搜索,应该对你在工作做何限制等等,这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过9月我们会给你一个机会告诉我你能做什么。”

在暂时的禁令颁布以后,Google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了以前的律师,重金聘请了全加州最有声望的律师来协助李开复打官司。这个律师团队是一支“梦之队”,他们的每一个成员都彰显出智慧与活力。对李开复而言,应对诉讼的6个星期虽然十分难熬,但也无比充实。

在这个时期,李开复的律师团队变成了7个人。李开复和律师们每天都在一起合作收集资料、收集证据,全心全力地准备着这场战役。

在接下来的6个星期里,李开复和他的律师团队一起准备资料、取证、进行出庭前的“魔鬼训练”。9月6日,李开复充满能量地走上了法庭。

庭审那天早上,法庭里旁听的椅子早已经被各个媒体派来的记者占满,很多记者很早就来排队。微软的法律副总裁、公关总监都坐在下面。当天,微软作为原告没有派任何人出庭。因此,法庭只对李开复这一方进行了问询。李开复沉着冷静地回答了法官长达几小时的提问,Google也按照之前的准备做了陈述。

9月13日上午9点,律师和李开复走进法庭听取庭审结果。无数媒体都守在那里等待最终的判决。

在一片紧张而躁动不安的情绪中,最终的判决终于宣布了:法庭支持了Google的所有要求。按照Google提出的自我限制条约,李开复在下次开庭前不能做搜索、语音、语言技术方面的工作,但可以立刻为Google开始工作,负责Google中国的建立,并启动招聘工作。另外,李开复负责Google公司的政府关系、公关关系、选址等要求也全部予以支持。判决书里写道,“李开复可以提供给Google任何技术或商业建议,只要不谈到微软的机密”。

这样的判决等于全面否定了微软对法庭提出的要求。

1个月后,微软提出了和解。困扰了李开复两个多月的麻烦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