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企业文化

美国的企业文化

当李开复和他的科学家同事们正心无旁骛地沉浸在MacⅢ的产品研发工作时,苹果公司正在悄悄地经历一场财务危机,而导致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竟然是苹果的企业文化——不开放标准文化。

谈到苹果的企业文化,就不得不提及该公司对保密工作的态度。不同于行业里的其他许多公司,苹果在即将推出新产品时很少会泄密。苹果公司会制定长期的保密准则,它认为只有那些能做好保密工作的公司才能取得成功。1977年时,苹果还是一家创业公司,只有一幢楼,它的大厅中写着:“loose lips sink ships(走漏风声会让船沉掉)。”

而苹果在产品技术上,也坚持着绝对保密的不开放标准文化,结果在斯卡利时期,苹果在PC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度削减。

1986年,IBM和微软联盟,开放了个人计算机生产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的部分源码。这样,市场上便出现了大量的兼容机,同时也培养了兼容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IBM—微软标准也逐渐成为计算机行业的主流,大量建立在这个标准平台上的应用软件被开发出来。

苹果电脑机能优越,使用方便,是世界上最易联网的个人电脑,技术上无可挑剔,却是世界上唯一不与IBM-PC兼容的机型。然而计算机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联网,要求微机兼容。而IBM在计算机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因此苹果机独树一帜的不兼容实际上限制了市场对它的需求。另外,苹果拒绝授权其他电脑生产商生产Macintosh软件,失去了拓展市场的好机会。

相反,IBM却公开了PC机全部设计细节,鼓励软件人员为它编写程序,鼓励其他厂家生产兼容产品,从而大大刺激了用户对IBM产品的需求。

面对市场变化,苹果公司的CEO斯卡利已经意识到,如果苹果不审时度势,终将会被市场所抛弃。因此他提出了在PC平台上开发Mac操作系统,与微软操作系统竞争的战略,这个战略得到了董事会的一致支持。但是这个建议在跟技术部门谈的时候,却遭到了坚决的抵制。因为乔布斯坚持以用户个人化引导产品和服务,以员工个人化来塑造公司文化和创新能力,以自身个人化获得一种自由和惬意的人生。所以,在苹果,最著名的企业文化就是“以下犯上”,娱乐和自由的工作环境,我行我素、稀奇古怪的员工,随时随地随便提出的新主意,等等,都构成了一种职业文化中的高度个人化的元素。“什么中层、部门、领导,这些词我们统统没有,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地方。”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技术人员具有绝对的一票否决权。斯卡利的建议遭到了技术人员的绝对抵制,他们认为改进电脑无可厚非,但是开放标准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像艺术品一样精美的苹果电脑和它完美的操作系统凝结了众多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坚持不开放的标准。在他们的眼中,一旦开放,必然会造成苹果电脑的泛滥,那绝对是在伤害苹果人的感情。在技术人员的抵制之下,这个建议就这样搁浅了。

在早年的时候,苹果和微软是一直有合作的,Mac系统推出时,得到了比尔·盖茨的大力支持,很多应用软件都在Mac上率先推出。后来微软公司越来越强大,两家公司说话的分量就不一样了。盖茨以为苹果一定会把Mac的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移植到所有的PC机上,但他发现苹果不愿意放弃高额利润的硬件生意,于是盖茨决定做一个Mac图形操作系统的克隆版本——Windows。

此事被苹果发现后,斯卡利和盖茨就坐在一起谈判了。谈判以微软大获全胜为结局,苹果承诺给微软“一次性”的专利,但是,最后苹果和微软谈专利的时候,微软将这个“一次性”的转让修改成“现在和未来的版本”。因为这个让步,苹果将179个专利拱手让与微软了,后来苹果决定起诉微软。两个公司在法庭上闹了好几年,但是因为这179个拱手让人的专利,最后法官仅仅要求微软做一些产品修改,例如,把“垃圾桶”改为“回收站”。

总而言之,苹果一直坚持自己高端且不开放的原则,有一个例子是苹果不开放文化的生动写照:与微软的“组装模式”相比,苹果一直走的是一条全封闭的道路。它自己研发硬件和软件产品。为了不让苹果产品插上其他厂商的设备,苹果公司甚至在研发苹果机的时候使用了一种特别的螺丝将机箱紧紧锁住,普通螺丝刀根本无法打开。但是,因为PC机的兴起,苹果的市场份额一直在萎缩。后来,斯卡利用降价的办法来守住市场份额,这种营销策略虽然一度使苹果的销量有所回升,但是却导致了致命的后果:苹果公司一直在赔钱!

在内忧外困之下,苹果公司只能用裁员来缩减开支。因为财务问题,苹果的改组大潮也席卷了李开复所在的研究小组,他们小组被取消了,但是语音识别被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一项看起来非常酷的技术。斯卡利也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寻找买家来接手苹果,而语音识别技术正是个很好的卖点。

公司高层在做决定的时候,李开复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戴夫·奈格尔来到他的面前,告诉他MacⅢ小组被取消了,但是李开复被提为ATG研发集团语音小组的经理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李开复非常震惊,他感叹道:“什么?可我一点管理经验都没有啊!”

“你的为人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你周围的人都说很喜欢和你共事,所以我相信你有管理的潜力。而且,我帮你找了一个新老板——谢恩·罗宾逊,他是我们最卓越的管理者,你不会的,他都可以教你。”戴夫慢条斯理地对李开复说道。

李开复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拉到了管理者的岗位上,从此又开始了他人生中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