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的另一个圈子
1998年8月29日,李开复举家由加州飞到了北京,开始了他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工作,而这个工作也让他有了另一个圈子。
1998年11月5日,北京国际俱乐部,微软中国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同时宣布了微软6年8 000万美元的投资和在未来几年将研究院扩大到100人的决定。当天,李开复这个3人小团队引来了众多的关注。
研究院成立后,招聘人才的工作仍在进行中。有一天,李开复收到了张亚勤求职的信息,于是要来了对方的简历筛选,没想到张亚勤的简历让李开复非常震惊。
原来,1978年,年仅12岁的张亚勤就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的首届少年班,20岁就完成了中科大的本科和硕士课程,留学美国,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学博士。23岁,张亚勤以该校史上唯一的满分论文,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91年,张亚勤被派到美国桑纳福研究院做部门主管的时候,已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最年轻的院士了。
1998年9月,张亚勤在李开复北京的家中与他见面了,两个人一见如故,愉快地谈论着科技、事业、中国等话题。后来,张亚勤表示无条件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入职后,张亚勤被任命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
聪明人愿意和聪明人一起工作,因为,聪明的人就像一个重力场,张亚勤到研究院工作的消息不胫而走,继而起到了人才滚雪球的效果,吸引了一批有实力、愿意回国的人才陆续加入微软研究院。
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的师弟、微软总部的研究员沈向洋,多媒体检索方面的“鼻祖”、惠普实验室的主任研究员张宏江,浙江大学教授王坚,清华大学教授黄昌宁,在夏普实验室工作的李劲,得过3次郭沫若奖学金、在桑纳福实验室工作的李世鹏,都加入了微软中国研究院。
1998年底到1999年,沈向洋、张宏江、黄昌宁、王坚、李世鹏、李劲、朱文武陆续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给研究院不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形成了研究院第一批管理团队,他们也是李开复另一个圈子的重要成员。
微软吸引人才的措施不仅仅是人才效应,它还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以及丰厚的待遇。为了吸引人才,研究院给员工提供了超出其他外企的薪水和股票,还承诺,凡是被雇用的研究员都可以解决北京户口。而“副研究员”计划的启动,不但解决了中国计算机博士达不到国际水平的问题,也为研究院储备了新生力量。
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给研究员们努力工作创造了条件。微软中国研究院管理的精髓在于研究员们尽可能少地被管理上的障碍所限制。从研究院成立的第一天,李开复就希望为研究院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李开复不允许员工称自己“李总”或者“李院长”,而是叫他“开复”。研究院所有人之间都是直呼其名。后来,张亚勤私下里叫李开复“KFC”,因为他名字的简写是KF,为了“报仇”,李开复叫张亚勤“牙签”(YQ)。在这种宽松幽默的工作氛围中,每个技术在创新的过程中都拥有不被打扰的时间,因此好的观点和想法总是不断在研究院里产生出来。
研究院初创的时候,李开复经常和同事们围着一个桌子吃午饭,吃饭时每个人轮流讲笑话,讲不出来就要受罚,有些女同事讲不出来,就掏出手机来翻。
研究不是一个朝九晚五的活动,也不仅仅只有在工作地点完成。微软研究院在管理中支持研究员自由调配自己的工作时间,这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很多研究交流能通过邮件完成有效的沟通。研究院不仅在研究时给大家充分的自由,而且在公司决策方面也提倡群智群力。有一次为了给会议室取名字,李开复就发动了全体员工。李开复首先发出一封邮件:“大家都来发挥自己的创意,想想如何给我们的会议室命名,比如,我想了个名字,叫火药库大家觉得怎么样?快来参与。”在邮件的末尾,李开复还画了一张笑脸。火药库,是比喻大家在一起擦出思想的火花。
邮件一发出,很快引起热议。研究员徐迎庆最先群发了一封邮件,“开复的火药库的名字不错,那我们可以用四大发明来命名我们的会议室,比如火药库、司南车、造纸坊、印刷厂。”
行政助理郑薇回应说:“可以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可以联想到我们的会议室里都是奇思妙想。”
研究员张高提出:“可不可以用计算机科学家的名字,比如阿伦·图灵、阿伦·伯利斯,以激励研究人员在科学的道路上勇于攀登。”
徐彦君建议用“雅典娜”来命名,以示对研究院女同事的敬意,用“罗马”来命名另一个会议室,因为这是一个最早建立议会制的城市,这象征着研究院要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
在同事们的热情讨论中,李开复和同事们一起给会议室确定了名字,分别是:指南厅、火药库、造纸坊、印刷厂、灵感屋和算盘室。这就是微软中国研究院一次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同事们脑力激荡的结果,也是团队精神的一次演练。
李开复作为领导,一直用新的公司管理方式,用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均衡、更富有创造力的心态来认识、理解和实践领导的权利。
外出开会,研究院有一个集体项目——拱猪,并且规定:谁输了,谁就必须钻桌子。李开复有桥牌的基础,因此牌技还算不错,即便这样,也有摸一手臭牌的时候,输了,也得钻桌子。张亚勤、凌小宁也都钻过桌子。
在李开复的这个圈子里,同事们在工作时轻松、团结,在个人生活中也相互关心。
李开复每年的生日,研究院的同事们都会送一些很别致的礼物。一次,他走进办公室,看见小小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颜色的气球,桌上放着礼物——一只很丑很可爱的黑猩猩,猩猩旁边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按我的肚子,我就会说话。李开复按了一下,听到的是同事们的祝福,还夹带着一些开玩笑的话。
有时候,同事们还会恶作剧地给李开复做一条斜挎的缎带,上面写着字,然后逼他戴上照相留念。
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李开复在另一个圈子里过了一段值得珍惜的、温暖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