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

未知死,焉知生

自古以来,生与死就是人一生中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有人说:“人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次旅行。”事实告诉人们:人一出生就已经进入死亡的倒计时。人们对于生与死的理解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

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极其有限。正因如此,人对死亡往往有一种忧虑和恐惧,甚至在日常的生活中忌讳谈一个“死”字。孔门弟子季路曾经将关于“死”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给出一个令人焦虑的答案:“未知生,焉知死。”而李开复在17个月的抗癌过程中,亲身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所以他经常对人们说:“未知死,焉知生。”

当李开复从死神面前走过一遭,安然回到亲人和公众面前时,他已经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带着新的认知和感悟,重新开始审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2013年9月,厄运突然降临。不停地在工作中奔忙的李开复,在太太谢先铃的催促下,去台湾做了一套标准流程的健康检查。3周后,随着详细体检报告的出炉,他的生活被投下一颗“炸弹”:他有可能患上了癌症!

刚刚得知这个消息时,李开复曾一度不愿相信,因为他的身体暂时还未感觉到有什么异样,而且他也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可能是自己睡得太少或者吃得太油腻了,抑或是医院的检查仪器出现了故障。所以,在确诊结果出来前,他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自己不会真的患上癌症。

然后,在接下来的确诊过程中,李开复经历了多次核磁共振和胃镜、肠镜检查,一次次痛苦的检查让李开复精疲力竭,但是这却只是他漫长的治疗过程的一个开始。

2013年9月,医院的最终诊断结果出来了。当医生看到电子成像检查结果时,不禁呆住了,原来从电脑屏幕显示的图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开复的腹部竟然散布着20多个淋巴癌肿瘤。这些肿瘤正在李开复的腹中不断生长,并逐渐侵蚀着他的健康和生命。

几天后,李开复拿到了正式诊断结果:淋巴癌第四期。医生同时告诉他,淋巴癌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一辈子都会潜伏在他的体内。“这就像身上总背着一个未爆弹,只要我一不留心,稍稍逾越了它能承受的界限,它就会把我彻底摧毁。”结局冰冷冷地摆在李开复眼前,李开复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健康的可贵。

虽然感受到死神已经在自己的身边徘徊了,但是李开复想到了自己的梦想,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和亲人,一向不服输的他,这一次仍然坚定地选择与死亡做抗争,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那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可以让自己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上来。

于是,李开复开始了长达17个月的抗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李开复既要忍受病魔带给他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又要忍受苦不堪言的治疗过程。其艰难和煎熬让李开复在恢复后仍心有余悸,每每想到自己曾经与癌症抗争的过程,都会觉得痛苦无比。

化疗,几乎是所有癌症患者都要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因为这种手段能够有效遏制肿瘤的生长,为医生的有效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化疗的副作用是难以忍受的。一支预防性抗生素打下去不到半小时,李开复就开始强烈反胃。一阵比一阵更猛烈的干呕,让他的胃好像翻了过来,眼泪、鼻涕糊了满脸,姐姐过来帮李开复清理,却被他不耐烦地推开了。因为,这时候谁都不能碰他一下,仿佛轻轻一碰,他整个人就会崩溃瓦解。

在治疗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打止吐针,但随之而来的便秘经常搞得李开复情绪烦躁、坐立不安。勉强吃了泻药,但并非每次都有效。即便顺利排出一点点,脸上的毛细血管也会破裂,全身大汗,整个人几近虚脱。对于那时的李开复而言,如果哪天成功排便了,那么他会觉得简直比过去每天盯着不断增长的业绩报表更让人兴奋。

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还不仅仅这些,因为长期化疗打针,李开复的血管已经不堪重负,变得干瘪,很难再进行静脉注射了。于是,为了配合化疗期的频繁注射,权衡再三,医生决定在他的左颈下方植入人工血管。手术台上,被局部麻醉的李开复眼睁睁看着医生在自己脖子上划了一刀。这一幕,日后成为他的噩梦。他屡屡梦见有人拿着白光闪闪的刀子来割他的脖子,然后尖叫着醒来。

为配合抽取干细胞做冷冻培养,李开复的腹股沟被打了几个洞,并置入了导管。结果导管没上好,血从导管中汩汩地往外流,把裤子和床单都浸透了。他拼命按住伤口,尖叫着向等候在外的家人求救……

在抗击淋巴癌的过程中,李开复几乎直面了生死的最大考验,不但要承受各种身体上的负担和痛苦,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各种打击和折磨。在死亡附近游走了17个月后,李开复重新获得了健康,也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意义。

癌症令李开复真正明白,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化疗带来的身心痛苦并未因成功人士的光环而有丝毫减轻,这让他第一次真实地体验到健康的可贵,体悟到生命的脆弱与渺小。

随着病情的稳定,李开复有更多的时间去回味曾经,并不断审视自己。当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时,李开复知道是不当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把自己的身体推向了疾病的深渊。

李开复顿悟出自己一心追求的“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其实也是对名利的一种追求,只是这种追求掩盖在事业和理想的面具下,而李开复一直没有觉察出来。

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原来有着这么大的盲点!李开复这才发现,自己身体病了,心病更重。他开始无情地剖析自己:“一帆风顺的人生履历,让我的骄傲情绪悄悄滋生,理工科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包括因果逻辑、结果导向和一切量化判断,让我在追求效率时变得冷漠无情,我走在一条颇为正确的道路上,但过度的名声让我的中心轴偏了。”

经过癌症的洗礼,在与死亡擦身而过后,现在的李开复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他更加珍惜与亲人朋友共度的难忘时光;更在意自己能否不问智愚优劣、平等地对待任何一个有缘人,以及身边的人能否感受到他的善意和温暖;不再用量化思维衡量每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而是随缘去做当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