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适合独自创业的人

一个不适合独自创业的人

SGI是“硅谷创业之神”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在1982年创立的,他后来离开了SGI,接连创立了网景和Healtheon等著名公司

SGI的产品主要是高端服务器和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可视化工作站,因为拥有特殊技术,并垄断了图形设计和电影特效的市场,所以获得了很高的利润。《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均是在SGI的图形工作站上制作的。

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

计算机行业是各领风骚三五年,20世纪90年代正是SGI风光无限的时候,公司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气氛中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行。

但是,李开复发现了SGI潜在的危机,SGI的产品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只有专业人员才会感兴趣。通过仔细考察公司的情况和市场的现状,李开复看到以Windows和Intel作为平台的PC已经渐渐独领风骚,苹果自成一体的PC也已经渐渐式微。而SGI机器的价位更高,也不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SGI虽然暂时仍处于强势地位,但面对Windows平台的挑战,必须居安思危。

加入SGI之后,李开复一直在思考保住SGI的战略地位的选择,最后,他将目标定在了互联网上。1996年,美国的互联网刚刚有了浏览器的概念,微软的IE和网景公司的Netscape正在激烈地竞争。李开复作为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服务器会广受欢迎,而SGI的工程师们通常可以把服务器的速度调整得非常快,于是他们就顺势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从1996年到1998年,李开复所在部门互联网服务器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零开始做到了2亿美元。

公司的另一个技术强项则是3D动画,工程师们总是想让3D走进互联网,如3D动画、虚拟3D世界、3D仿真决策系统、3D互联网等。但是,工程师的梦想总是有些脱离实际,有些点子能获得惊人的成功,如3D动画,但更多的时候,这些令人兴奋的点子却忽视了用户的真正需求。

当时,李开复和同事们设想3D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互联网上的动画做得更漂亮;二是做网上的虚拟世界,网络世界里也有一个我,每个网站就像一个房间一样,点击URL的链接就像打开了一扇房门,门里有小的房间,人们在房间里聊天、游戏、喝咖啡、跳舞。但是他们犯了一个工程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为了自己的技术而牺牲了用户真正的需要。但是当时李开复并没有意识到“用户第一”的观点,他们还沉浸在“技术至上”的理想当中,并把产品起名叫作“Cosmo(宇宙)”。

做3D的网页,自然需要捆绑当时的两大浏览器——微软的IE和网景的Netscape。李开复曾试图说服微软来捆绑SGI的3D技术,并为此飞到西雅图,和微软谈合作,却遭到了拒绝。

正当李开复心灰意冷地回到SGI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了,网景公司同意在浏览器上捆绑“宇宙”。网景浏览器占有60%的市场份额,“宇宙”绝处逢生。李开复和同事们期待,SGI漂亮的“宇宙”一旦抛头露面,就会受到很多用户的青睐。各个网站需要制作内容,就必须买SGI的设计工具(类似Photoshop这样的设计软件)和服务器,这样,公司就可以盈利了!

李开复的部门当时开发了两套设计工具:一套是设计三维世界的,适用于游戏、三维社交(像Second Life)等;另一套是设计小动画的,可以用来把普通网站做得更生动、精彩。他们希望把电脑内的世界做得和电脑外的世界一样精彩。

这么好的技术,能满足哪些用户需求呢?能创造什么改变世界的内容呢?李开复和同事们并没有深入思考。他们深信,“Build it,and they will come.(做出来,顾客自然会来。)”就像苹果的Macintosh、QuickTime一样,发明时并不知道应用,但是做出来后,用户需求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然而,李开复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苹果公司的产品都是在经过多次论证后才开始生产的,而且Macintosh、QuickTime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工程师做任何产品都必须知道他在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

“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市场需求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当时的李开复却未能领悟这个道理。事实证明,这套Cosmo产品线,没有用户需求来支撑SGI下一步的研究。李开复和同事们迷失了方向。

1998年春天,SGI多项业务踯躅不前,资金链也越来越紧张。那一年,SGI公司换了来自惠普的新总裁瑞克·贝鲁佐(Rick Belluzzo)。对于会计师出身的总裁而言,一切都得拿财务数字说话

瑞克发现投入两年的多媒体技术一直没有盈利,立刻决定砍掉李开复的部门。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瑞克同意李开复在4个月内以1500万美元卖掉自己的部门,同时要把工程师一起卖掉。

李开复别无选择,1998年的春天,他开始为出售SGI的多媒体互动部门四处奔走。当时李开复想了两条出路,一个是让部门被买下来;一个是吸引投资,单独成立一家公司。但他很快发现后者几乎没有可能,因为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投给一个有前景的初创型公司,而李开复的部门有100多人,没有收入。最后只能寄希望于被其他公司整体收购了。

刚开始,索尼对李开复的部门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因为它之前一直在3D动画方面进行着探索,1500万美元也是索尼愿意接受的价格。然而就在合同最终签订之前,索尼却放弃了。

此时,李开复承诺的期限只剩下1个月了。除了索尼,还有一家名叫Platinum Software的公司对“宇宙”感兴趣,他们也知道李开复是被索尼拒绝了又回去找他们的,于是开出了超低的价钱——500万美元。为了不让SGI砍掉部门,为了不让员工失业,虽然李开复的内心十分痛苦,但还是签下了这个合同。

但更不幸的是,Platinum Software一边在买“宇宙”,一边又把自己卖给了王嘉廉创办的CA(Computer Associates,冠群),CA对3D技术并没有兴趣,并购之后,他们只留下10名“宇宙”的员工,剩下的90多名,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裁员的厄运。

在SGI,李开复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在刚成为职业经理人不久的几年内,李开复还没有具备把握市场,进行独立创业的能力和战略眼光,尽管在产品开发上,李开复的团队发明了非常酷的三维浏览器,但却在市场上失败了,并导致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科学家们做产品,用“新”作为衡量的标准,但产业首先要求的是“有用”,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