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班底

成功的班底

人员招聘到位以后,要做的就是具体的研究工作,想做一流的研究院,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李开复和他的班底开始了全力以赴的拼搏。

在研究院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进入产品,能帮助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员工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发表论文,而且还得思考这一技术如何让人使用。

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直强调的是做有用的研究,对于有用的研究,有四点定义:第一点是做一流的研究,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研究;第二点是做主流的研究,或者是三五年之后能够变成主流的研究,而不能仅凭好奇心的驱使,特别是大项目,一定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定是有希望的、代表学术界主流的研究;第三点是有用的研究,而且是5年、10年内有用的研究;第四点是最关键的,也是微软研究院与其他公司最不相同的,那就是相关性,不仅有用,而且要对公司的发展有用。

研究院作为公司的智囊,必须帮助公司制定其核心技术战略。在微软研究院,所有的人都以此为己任,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公司的决策层。正是在这样的愿景中,微软确定了研究院的目标是做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就是研发一些当时不可能马上成为主流的成果,李开复和同事们期望在5~10年之后他们研究的成果能成为主流。对于科研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业界都认为计算机的未来应该是智能型的,能看、能听、能说、能与人轻松自然交流。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新一代的用户界面、多媒体和信息处理技术三个方面。最终使计算机在中国的使用像美国一样普及、方便和轻松。

于是,李开复作为研究院的负责人拟定了研究的方向。李开复针对当时用户可能碰到的几个巨大问题:如何在多媒体(视频、3D)崛起时处理带宽供不应求的问题;如何在互联网无序信息爆炸时让无序信息变得有序;如何让中国用户用更自然的方式使用电脑等,将他的班底人员分为6个团队:

·网络多媒体组——张亚勤的组开始进行最新的网络压缩研究,希望将多媒体信息的索取变得更为便捷、快捷、经济。

·多媒体计算组——张宏江的组开始做多媒体的有序化,比如从照片中找人脸,把照片自动分类,从视频中判断视频的内容。

·形象计算组——沈向洋的组开始研究电脑中的“虚拟3D”,研究如何把计算机视觉、图形学与数字视频相结合以实现“互动式多媒体”。

·多通道用户界面组——王坚的组开始设计各种新用户界面,从新的拼音输入到新的数字笔。

·自然语言组——黄昌宁的组开始做自然语言理解的工作,来让电脑教用户英语,纠正错误的语法,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和统计语言模型。

·音字技术组——李开复自己带领一个团队做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并且把这些技术转移到手写体输入和拼音输入里面,帮助输入困难的中国用户增加效率。

除此之外,凌小宁的软件开发组和陈宏刚的高校关系组也在成功地招兵买马,并且小有规模。

研究人员基本到位,班底建立的同时,李开复开始思考怎样让中国的研究院成为亚洲第一,在微软美国和英国的研究院的“巨大规模”下证实自己。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之初,李开复就知道,单凭实现梦想的蛮力,根本无法达到全球领先的远大目标。

李开复和同事们经过讨论,决定要做一个有特色的研究院。李开复和他的团队成员经过反复商量,得出结论:他们要做一个更“有用的”研究院,做一个更像“兵团”的研究院。

“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失败的苹果语音识别、SGl、三维浏览器都还历历在目。不能为了酷,为了前无古人,为了发表论文而做研究,一定要定位在有用的研究上,这就是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后要努力的方向。

虽然微软中国研究院也是要做基础研究,但李开复认为,基础研究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写出一些论文或专利,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上亿人享受到研究的成果。这才是研究院人员的最大成就感。微软中国研究院要做更实际、更有近期产品的潜力的研究,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更能被用户理解、被产品部门所接受。因此,他们的目标不放在长期的10年,而放在短期的3~5年。

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前,李开复就和同事们一起确定他们要做的项目,而且制定了评定项目的标准不仅是“新”,而且要“有用”。

在针对大部分研究院的问题时,李开复使用了兵团作战的方法。在微软的美国和英国研究院里,整个研究院都处于一种散兵游勇的状态。因为每个人都是名人,所以研究员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尽管每个研究员都被充分放权,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大师,应该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以,有些组里有各种不同的研究,每个成员的看法都不一样,项目之间的重复、冲突都不小,谁都不愿意听别人指挥。另外,没有人愿意做枯燥的技术转移工作,往往写完论文后技术就不再进行下一步了。

而微软中国研究院在李开复的带领下,放弃了各自为政,而是采取兵团作战。这个兵团有6个将军,他们参考大家的意见然后拟定“有用的项目”。一旦拟定,同事们就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因为有很好的团队合作文化,每个团队的副研究员都能听从司令的指挥,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只是一个独特的机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中国,所以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同事们不惧辛苦,也愿意下一番苦功夫。

在李开复和同事们的努力之下,一年中,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研究员就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在11个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申请发明49项。而且沈向洋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在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引起轰动,成为大会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之一。

微软中国研究院中的中国人,在国内同样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近10年来,华人学者在国际图形学年会发表了许多优秀论文,但署名却来自国外的实验室。而沈向洋的这项轰动性研究成果却是在中国做出来的。

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两年里,李开复的班底用一种拼的精神去对待工作。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带领一批聪明、拼命的年轻人,形成一个研究兵团,这个研究团队成功地创造了奇迹,结出了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