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最严厉的导师

生命是最严厉的导师

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在这一次仅有的生命中,有的人活得精彩纷呈,有的人活得平平淡淡,有的人活得凄凄惨惨。不管生命的过程如何度过,生命对于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当一个人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时,生命就会以最严厉的姿态提醒他,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李开复感悟到生命对所有人都不偏不倚时,他已经被淋巴肿瘤占领了身体的部分“领土”,而且面临着不知是否能够病愈的结局。这时,李开复才开始反省自己平时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长期熬夜和压力过大,对身体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

在那段苦闷的时间里,李开复为了缓解自己的心情,也为了早日康复,看了不少书籍,其中,关于宗教的书有二三十本,关于健康、养生、癌症医疗方面的书也有四五十本,这些书籍陪伴李开复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岁月。

后来经过努力与病魔抗争,李开复已经完全康复(已经检查不到有癌细胞)。康复后,他才明白,生命是最严厉的导师。

经历了癌症的磨难后,李开复对生活有了更透彻的感悟。曾经李开复自豪自己很少感冒,不睡觉,不运动,大吃,也不需要改变,以为自己不生病就是特别,即便别人都能生病自己也不会生病。

但是,大病之后,李开复之前的观点被全盘否定了,而他看世界的角度也变了:首先,身体方面不能不及格。李开复觉得,“这次让我最感到过去错误的就是生活方式不及格,错误的自信让我觉得我可以不及格。”李开复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再忙再累也一定要把身体养好。

其次,当生命很快要结束时,李开复才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这时他才领悟到,对自己最重要的是家人和朋友,自己以前号称是个好老师、好爸爸、好丈夫,并引以为傲。但是,2005年回国工作后,“重要”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多。“我总想着,等我准备好这个演讲,做完那个采访,忙完这项投资,写完今天的微博……事业全部处理好了,剩下的空隙才是分给家人的。我以为这样已经问心无愧,可到头来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舍本逐末,把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五彩斑斓的泡沫上。”生病后,李开复对这方面更敏感。

最后,李开复认为人生应该避免太过功利。“我以前的人生,概括起来基本上就是我的书名:最大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做最好的自己。要有最大影响力就需要帮助最聪明的人、最可能成功的人,以结果导向评估一切。但生病后,我发现不应该用原来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最大化影响力,那是不是我只帮最聪明的人?只投最成功的公司?只跟顶尖的媒体聊天?发微博只看转发数、评论数?”李开复不断反问自己,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病中的日子对他最大的触动之一,是避免什么事情都太过功利,因为生病让李开复真正意识到众生平等。

癌症,不仅让李开复在观念上有了改变,还让他在实际行动上有了质的改变。以前,一向不热爱运动的李开复,也开始强迫自己做有益的运动,而且坚持得很有规律。这样不仅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也能够让李开复在运动中体会到不同的放松和自由。

在台湾地区疗养的日子,李开复对家庭更照顾和眷念。比如,李开复小女儿要申请大学,李开复就和小女儿一起做了很多摄影展,做了设计比赛,这些都是他不曾插手管理的事。

再比如,李开复的母亲96岁,以前李开复认为自己很孝顺,每次有假期都回台湾地区看妈妈,但每年也只有几天时间。这一次,李开复与自己的母亲一起生活了几个月,感觉在一起的日子很充实。

李开复的整个世界看起来也不太一样。在台湾地区没几个人能认出李开复,这样,他就能安安心心地爬山。李开复还有时间到朋友家去做客。以前的李开复是从来不会花时间在爬山和做客这些琐事上的。但是,生命严厉的教训,让他懂得了,生活需要松弛有度,在高度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适当的方式去放松自己。只有在压力和轻松中,找到微妙的平衡点,才能让生命和健康保持最好的状态。

经过生命这位老师最严厉的教训,李开复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工作和改变世界,而是开始反思自己有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是不是真的用心了?这是李开复如今要求自己的两个标准。对于李开复而言,即便日后工作量再增加一点也没关系,因为自己心里会有一个排序,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缘分,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