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梦的归宿

去中国,梦的归宿

微软投资研究院的传统由来已久,这是源自盖茨“科技能够改变世界”的信念。“研究院是盖茨的宝贝”,的确,微软设立研究院,有一个固定的目标,那就是“支持长期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而不受产品周期所限”,这是对科学和产品双倍耐心的表现。

微软研究院有一种机制,能够保证很多研究成果很快地转化成为产品。微软研究院专门有一个先进技术部门,负责把研究好的方法变成一个产品原型,然后和产品部门沟通,产品部门再反馈到研究院进行调整。然后,微软研究院会研究特殊的项目,这些项目是一个星期前才决定成立的比较虚拟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对目前的产品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系列,这是一种更高风险的投资,但是回报会更大。

微软研究院的整个研究方式是完全开放式的,没有任何约束,研究员可以自由选题,不同的部门之间、不同的小组之间有透明的交流、讨论以求脑力的激荡。微软希望通过有效的策略来规避“研究院成功但无效”的风险,使老式的、自由思考的企业研究天堂和现代的“产品交货机”协调起来。这也正是微软每年都要以“基础研究成果展示大会”这样一种方式来加强研究与产品部门之间全方位接触的主要动机。“基础研究成果展示大会”就是一个最扁平化的社交场所,研究部门有机会接触公司内所有对新技术感兴趣的人,包括盖茨本人,减少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障碍。同时,为了使得集中展示的效果最大化,供需双方之间在会场外还会有很多半正式或纯私人的接触,目的就是增进了解,看看相互间可以在哪些技术或产品上有具体的合作。

在微软,是研究院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知识,并促进了微软对于世界的基本理解。是基础科学研究让技术成为可能,并引领了未来的技术突破。这就是研究院对于微软公司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的原因。

微软研究院还是公司的人才吸铁石。开放而着眼长远的研究环境,吸引了学术界最好的人才和最聪明的头脑。研究院开放性的理念鼓励研究人员在同行评阅的场合发表论文,并自由地与学术界开展合作。这使得微软研究院在由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回到中国,是李开复一直以来的心愿。李开复要创造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而那个研究院的地址应该选在中国,李开复要让自己的梦想开出绚烂的花朵。

1998年夏,李开复开始着手准备回到中国成立微软研究院。建立新的研究院,首先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于是李开复开始了前期的“招兵买马”工作,这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首先,在美国工作的高科技人才,对美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福利都非常习惯,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跟随李开复到一个科研创新环境尚不成熟的中国去创业。其次,中国计算机科技水平和计算机人才,在世界同一领域尚属于比较落后的,人们不相信李开复能够在中国成功运作出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

尽管反对的声音如此强烈,但是李开复并没有放弃,越是面对困境,他创造奇迹的渴望就越强烈。于是他开始经常光顾微软总部,打听哪些人有回国的意愿。

李开复采取群发邮件方式给在美国的华人研究院,他写道:“我将在中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院,那里将成为与雷德蒙研究院、剑桥研究院一样伟大的研究院,是一个适宜进行脑力激荡的地方。如果你愿意,可以带领一些来自中国的博士,开创一项新的事业。我相信,这样的开创性的工作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激情和成就。”

尽管邀请信中饱含着李开复创业的热情和对未来事业乐观的展望,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到李开复的中国研究院面试,即使有人面试了,在面试过程中也会有诸多顾虑,如家人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搬家太麻烦;在美国赚的钱已经够用了;对中国大陆的状况不了解;等等。最后,面试结果就会不了了之。

每次被拒绝、被打击的时候,李开复都会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坚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最后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找到5个一流的资深研究员,这样就一定可以打造出亚洲最好、世界知名的研究院。

中国,是李开复梦的归宿,也是他父亲的遗愿:把尖端科技引入中国,为中国和中国人做点事情。所以,李开复早已下定决心,即使没有一个资深研究员愿意同他去中国,他也立志要做出一个中国最好的计算机研究院。因为他知道中国的学生很聪明,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肯定可以实现愿望。先做中国第一,再做亚洲第一,两三年做不成,就做10年。10年后,无论如何都会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

所以,在一片否定声中,李开复继续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终于有一天,李开复找到了微软的软件测试经理陈宏刚以及资深软件工程师凌小宁,他们虽然不是世界知名的研究员,但却是李开复真正需要的人才。

陈宏刚的性格直率、勇于坚持。当他听说李开复已经决定去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时,就径直到李开复的办公室,义无反顾地表示要跟李开复一起回中国,“开复,我就是想回中国看看,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答应。我的强项是沟通和高校的关系。我认识很多教授和系主任,我卖过保险,我积极主动,我可以帮你去联系中国的高校,我也不怕出差和辛苦。”听了陈宏刚的话,李开复既高兴又感动。

凌小宁是一个逻辑缜密的儒雅学者、寡言少语的冷静工程师。尽管大器晚成,但当时他在微软已有10年的经验,得到众多华人的尊敬。

通过朋友的介绍,李开复跟凌小宁见面了,一看到凌小宁,李开复就认为他是担任开发团队“总指挥”的较为合适的人选。当李开复问他:“会不会考虑回国?”他爽快地说:“不用考虑了,我已经决定回国了。”原来,凌小宁的家人已经决定留在美国,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丝毫的犹豫,跟随李开复回到中国,一起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

就这样,李开复、陈宏刚、凌小宁加上新来的秘书陈蕾,开始并肩作战,勾勒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