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与众不同
去苹果上班的第一天,李开复差点儿误以为自己走错了工作地点,因为上班的地方居然是一家商业银行。经过询问,李开复才确定银行后面就是苹果公司的研发部门。
转到银行的后门,李开复上到二楼,在一个小门里,他看到一些年轻人正专注地摆弄着计算机。原来,苹果公司的研发部门是在银行背后一个隐秘的小楼里。苹果的产品研发多是在秘密进行,希望上市的时候能让所有的人“惊讶”和“惊艳”,因此办公地点非常隐秘。
“这也许就是苹果‘海盗’精神的反映吧。”李开复面对眼前的情景不禁自言自语道。对于苹果所谓的“海盗”精神,他一直有所耳闻。在苹果,公司的信条是:进行自己的发明创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
公司创办初期,乔布斯曾在楼顶悬挂一面巨大的海盗旗,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乔布斯还在他的“海盗”房子里放了一架贝森朵夫(Bosendorfer)的钢琴以及一对1万美元的音箱,有的时候,他会为员工即兴弹奏一段激昂的钢琴曲,整个大厅里充满了激情。钢琴的旁边,乔布斯放了一辆宝马(BMW)的摩托车,一进门就看到它在那儿闪着银光,“另类”而“霸道”。这些做法都是苹果与众不同之处,也是苹果公司激励员工的一种特殊方式。苹果公司这种创新与冒险、注重细节和团队取向的组织文化,已经成为苹果公司员工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苹果的员工自发地挑战自我,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出新的想法,创造新的产品,引领客户需求。同时,这种文化也使苹果公司的员工对苹果公司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苹果公司作为一家以创新为依靠的公司,研发是其生命力的根源。苹果公司每一项技术的开发都是由项目研发团队完成的。每个团队都汇集着该项目领域中的精英,项目组中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展开工作。苹果公司的团队工作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团队中形成了一种轻松的工作氛围。李开复所在的语音识别项目组里都是年轻人,当年李开复只有29岁,但是研发部门有一些同事甚至比李开复年纪还小,他们是全美软件业的精英,他们热爱并传承着苹果的“海盗”文化。李开复觉得浸泡在苹果宽松文化里的这些同事们,是一群又酷又可爱的人。工作不久,李开复就发现同事们经常把宠物带到办公室来,在写程序的时候,不知道谁的小狗就会凑过来嗅一嗅自己的脚。有一次,一位同事养的兔子甚至跳到了李开复敲键盘的手上,但他早就习惯了这种情况,仍然波澜不惊地敲着他的键盘。那时,办公室里堆着各种宠物食品,不管谁有空时,都会来喂一喂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苹果这种尊重个人想法、鼓励个人创新的自由宽松的科研文化,使得员工更有动力,因为他们正在通过为苹果工作这一途径成为改变世界的人,而消费者正运用苹果的产品享受着与众不同,感受着领跑潮流的快感。因此,所有人都在为打造一个最强大的苹果而努力。
苹果追求引领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服务世界,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尤其体现在产品开发上。在很多商家还停留在做频繁的市场调查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时,苹果却更进一步,即主动告诉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而非消极地等待消费者的信息回馈,然后将技术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所渴望的产品,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成为苹果“酷玩产品”使用者中的一员。一位曾在苹果和微软都工作过的高管,曾经这样形容两家公司的差异:“微软寻找能带来营业收入的市场,然后再决定去做什么。而苹果正好相反:它先考虑的是做出了不起的产品,然后把它们卖出去,它的样品和演示总是在制定预算之前就做出来了。”在苹果看来,主导市场才是最重要的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苹果产品的战略核心理念就是“用户体验至上”。乔布斯的理念是,苹果的产品是个人工具,帮助个人解决问题。苹果没有选择机构或企业作为其客户,而是以个人作为目标客户。
这种别出心裁的文化理念,使得苹果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苹果推出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带给客户最新的体验,引领着时代的潮流。1978年4月推出的苹果Ⅱ是当时最先进的电脑;1983年推出的丽萨(Lisa)电脑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1984年推出的麦金托什电脑(Macintosh),设计精美、技术领先,是当时最容易使用的电脑。
李开复所在的Mac Ⅲ产品组里,也正在开发一种即将引领世界潮流的炫酷技术。在组里,李开复遇到了一些真正很牛的人:菲利普·米勒(Philip Miller),他后来成了著名软件Lotus 1-2-3的作者之一;菲尔·高德曼(Phil Goldman),他后来创办了Web TV(1997年,这家公司以4.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微软);安迪·罗宾(Andy Rubin),他后来是谷歌手机Android计划的负责人。
由于在学校做了太久的研究,李开复初到苹果公司工作时,对如何做真正的产品感到无所适从,正是这些既有能力又经验丰富的同事,给予了他热情的帮助,让他从学术界的封闭世界里真正走了出来。
当时李开复和他的同事们是站在世界科技最前沿的科学家,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让电脑真正成为人类的秘书,让Mac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执行人类的指令,他们希望将用户界面做成三维的,梦想着实现网络视频会议的三维效果。
李开复在这个和谐的小圈子里,度过了他在苹果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从1990年7月到1991年2月,在苹果,没有任何人来管理这些科学家,李开复和同事们的激情与想象力都发挥到极致,甚至下了班他们都不愿意回家,而是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里,希望尽快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突破。在李开复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之下,Mac的语音识别速度加快了40倍,而且实现了不错的识别率。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Mac Ⅲ项目有了很多突破:视频会议、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摄像头、3D用户界面、发烧级别的音响效果。李开复和同事们沉浸在全心全意的产品研发工作中,对苹果公司的其他问题一无所知,他们以为苹果永远是最棒的,以为苹果永远是那个“苹果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