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副教授
1988年4月,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了四年半后,提前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这在卡内基-梅隆的计算机学院又创下了一项新的最短时间获得学位的纪录。因为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严进严出”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院,同学们平均6年以上才能拿到博士学位,而李开复因为自己的聪明勤奋,在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博士学位。
完成学业后,李开复的人生又出现了新的选择:如何就业?
李开复陷入择业的痛苦之中和多数人原因是不同的,因为博士毕业前夕,李开复的语音识别技术就已经让他在计算机行业名声大噪,所以IBM、苹果、贝尔实验室等许多世界一流的公司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并向他承诺了丰厚的待遇,所以李开复面前的选择太多时,他反而很难迅速决断去哪家公司工作更合适。
在李开复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是不雇用本校的博士生留校任教的,因为这样会影响学校的学术研究工作,产生“近亲繁殖”的弊端。但是,当李开复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学院派出了李开复的恩师瑞迪教授,来劝说他加入学院的研究队伍,并承诺他可以破格跳过博士后,直接让李开复任职副教授职位。
听到老师的邀请后,李开复陷入沉思当中,精明的瑞迪教授一眼就看出了李开复的顾虑,于是他把李开复拉到一个教室,跟他一起算了一笔账,“开复,你看,如果你去微软、苹果或者IBM,你的薪水最多是每年8万美元,如果你留在卡内基-梅隆,你的薪水是5.5万美元,但是,你在这里教书,每星期你只要上4天班,剩下的一天,你可以给这些一流公司做技术顾问,薪水大约是每天1000美元,你可以做50天,这样你就可以得到5万美元的额外收入啦。5.5加5等于10.5,要大于8。怎么样,开复,你觉得还值得吗?”瑞迪教授拍着李开复的肩膀说道:“来吧,小伙子,加入吧。”
就这样,李开复在各大商业公司纷纷找上门来时,还是听从了导师的意见,留在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继续从事语音识别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于是27岁的李开复,成为卡内基-梅隆里最年轻的副教授。
做出了职业选择后,李开复开始了他人生中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两年。在这两年里,李开复在熟悉的环境中教书,和熟悉的同事相处,过着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安逸的日子。
由于留校,李开复继续在语音识别方面做研究,瑞迪教授也成功地从国防部申请到了每年1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拨给李开复一部分,加上他自己的经费,每年有20万美元左右的经费。李开复和自己带的博士生组成的五人小组继续在语音识别的课题上探索,他们的语音识别系统,每年都会在国防部的测试中胜出。
除了从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中获得报酬外,正如瑞迪教授所料,李开复收到了很多公司的邀请,成为一名计算机技术顾问。这份工作也非常轻松,而且也让李开复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校园以外的工作,让他能够及时了解到社会领域计算机应用的状况。他有时帮加州语音公司修改程序,有时帮纽约电话公司做语音计划的审批,或者是帮硅谷投资公司分析案例。李开复开始了“走遍美国”的日子,他通常会在周末提前飞到目的地,先大吃大喝两天,看看街景,周一才开始真正的工作。
李开复不但有机会到美国各地工作,而且还经常收到全世界各地的邀请,让他去做演讲。日本和中国台湾都曾是李开复光顾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学术交流,李开复了解到了各地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状况,也把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这让他时刻保持着孜孜不倦的研究热情。
在走遍世界的日子里,李开复也有了一次回到中国大陆的机会。当时,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苏东庄教授为中国申请到一笔联合国基金,那笔基金可用于专门为在计算机领域落后的国家提供帮助。老教授在学术期刊上看到了李开复的名字,知道他是在美国长大的台湾小留学生,在计算机语音识别方面做出过成就,因此苏教授辗转找到瑞迪教授,希望让李开复来一次中国大陆,给研究信息技术的人们讲课。就这样,李开复来到了祖国大陆。
1989年的上半年,李开复乘坐的飞机降落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期,经济生活和社会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和美国灯红酒绿的繁荣景象差别非常大。李开复看到中国大陆城市中,人们的着装很朴素,四周的建筑也很灰暗。无论是建筑、马路还是街上的自行车,都是灰色的、陈旧的、落后的。这些都给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的李开复留下了太多的感慨。
一直没有机会和渠道接触到更多的世界先进计算机科技的中国学者和学生,都对李开复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和热忱。李开复在北京信息学院开设的课程,每次都座无虚席,挤满了来自中国学界的大学教授和学生。李开复还在中国的各个机构讲课和演讲,一共在中国开了4个星期的课程。李开复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大陆学生的勤奋好学,他们极其专注地听讲,尽量把每一个字都记在笔记本上。课后,学生们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到计算机教室去练习白天听到的知识,认真编写程序。
当然,李开复在北京的活动不仅仅限于每天讲课和演讲,他在周末的时候,会在同学们的带领下,去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威武雄壮的长城,让李开复见证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陈列着各种文物的故宫博物院,让李开复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封建王朝的繁荣;风景秀丽的颐和园,让李开复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美辉煌。
而最让李开复觉得非常过瘾的,要数晚上同学们带他去吃的各种地道的中国菜。北京纯正的中国菜系,满足了李开复的口腹之欲的同时,常常让他流连忘返。
在北京信息学院的4个星期里,是李开复第一次有机会接触自己的祖国,对比他早已非常熟悉的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他心中感慨万千。他庆幸自己有机会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教育,让他能够获得如今的成绩,但看到祖国的同学们那么渴求与世界接轨的知识,渠道又那么匮乏时,他心中涌起了一个决定:如果有机会,自己将尽可能地给中国学生们提供帮助。
多年以后,李开复回到祖国,开始关注大学生,除了父亲的影响,还和他早年的这段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