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老师
1984年暑假,在李开复攻读博士期间,他第一次尝试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并从中收获很多。
做老师的机会缘于一次暑期,当时李开复根据瑞迪博士的指导,在用专家系统的办法研究语音识别技术,但是这种研究方法进展缓慢,而且错误率很高。研究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李开复的生活也捉襟见肘,只靠学校的奖学金,李开复和妻子的生活过得很拮据。
于是,李开复决定利用假期打工,在放松心情、转换思路的同时,也能为自己和妻子改善生活有所助益。一次,李开复在学校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份暑期工作,内容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孩子计算机课程,工作时间是6个星期,而报酬居然有3000美元,这对于当时每个月只有700美元奖学金且物质生活窘迫的李开复而言,具有绝对的诱惑力。重要的是,李开复不但可以获得一些教学经验,还可以在语音识别之外涉猎一个新的领域,这对于他是一个难得的一箭双雕的机会。
做老师的6个星期,对于李开复是一种享受。李开复一方面对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胸有成竹,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讲课水平也自信满满。那段时间,李开复每天都积极地准备他的计算机课程,备课时准备了厚厚的一叠笔记。每天8点整李开复会准时出现在教室中,对学生们滔滔不绝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板书从黑板的左边一直写到右边,直到写不下为止。李开复热情地帮这些“天才高中生”设计各种作业,他要在短短的几个星期的时间里,让这些孩子完成大学三年级一年的课程。
在教课的过程中,李开复很注意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他把60个学生分成8个小队,每个小队开发自己的奥赛罗(也称黑白棋)算法,然后两两进行比赛,一直到决出冠亚军为止。课程结束的时候,李开复发现班里每个学生都学会了写程序,这个成果后来还展示给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看,并获得了好评。这一切都让李开复做老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第一次当老师的过程和成果看似比较完美,但是却给了李开复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当时,暑期老师都会得到学生们的打分评价。打分是五分制,其他老师的得分基本都在3~4分,而李开复的得分只有1分。这个评分是李开复在系主任那里看到的。
原来,暑假尾期的时候,李开复到系主任那里去领取他的3000美元教师薪水,却在系主任那里发现了一叠厚厚的报告,出于好奇心驱使,李开复问道:“老板,你那厚厚的一叠东西是什么呀?”系主任慢悠悠地回答:“噢,就是暑期宾州学生对老师的评估。”李开复马上对这些报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赶紧问道:“噢,那可不可以让我看看?”听了李开复的话,系主任的脸色马上变得尴尬起来,他说:“开复,你还是不要看的好。”“为什么?”李开复忽然从系主任游离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一些异样。最后,在李开复的软磨硬泡之下,“老板”还是把这份报告拿给了李开复,当看到学生们的评价之后,李开复不禁大跌眼镜。
学生在评语里写道:“李开复的课程太枯燥了,也许内容并不差,但是经过他的诠释,实在让我们受不了。”“他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过我们的眼睛,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我们给他的课取了个名字叫‘开复剧场’。”还有学生写道,“李老师的语气单调,就像念经一样,有着强烈的催眠作用。就算昨晚我睡够了,终究还是敌不过李老师的催眠术”。
原本完美的暑期教学,在这一刻让李开复面红耳赤,他的神经受到了严重的鞭笞,他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一场噩梦,而这场梦带给他的是惭愧和自责。这次教训让李开复意识到了自己的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比较差,但是他自己却毫无察觉。
每个读博士的人,都可能把做教师当作一种职业选择。通过暑期实践,李开复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好老师,难道要退缩吗?不,李开复决定要直面自己的瓶颈,直击自己的软肋。著名的哲学家伯利克里曾经说过:“一个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的人,如同自己没有思想。”意识到自己欠缺表达如同扼杀了自己的思想,李开复不能容忍这样的自己。
于是李开复开始谦虚谨慎地向系里知名的教授请教教学的技巧:如何能做一个好的演讲者,如何让自己的话更加吸引人。教授们都给予了李开复诚恳的建议,如“不要做你没有兴趣的演讲”“演讲前,练习三遍,做好录音,最好录像”“随机地去看观众的眼睛,接触3~4秒”“如果你害怕,就看坐在最远处的观众的头顶,因为他们也分不清你在看哪里”。当然,这些理论实践起来还是“知易行难”。但是,从那以后,李开复每次都争取各种演讲的机会,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尽量让自己做一个好的沟通者。
4年后,当李开复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室的讲台上,对台下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传授计算机知识时,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对学生施行“催眠术”的李老师,而是一个真正的有感染力、能够把握学生学习节奏的知识传授者。离开大学后,李开复也经常在各个学校里做巡回的主题演讲,每年至少25场,面对10万多名学生。他站在学生们面前总是充满激情,滔滔不绝,而且每句话都很吸引人。这些巨大的变化,都要归功于当年暑期那次尴尬的经历,它让李开复认清了自己,并勇于挑战自己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