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民族

6.2.3 民族

匈牙利主要民族为马扎尔族(即匈牙利族),约占90%。少数民族有茨冈、德意志、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乌克兰、塞尔维亚等民族。匈牙利人绝大多数都是马扎尔人。由于马扎尔人来自靠近亚洲西伯利亚地区,其传统习俗中保留了亚洲民族的某些特征,又受到欧洲民族的深刻影响。匈牙利人举止文雅、谈吐礼貌、性情幽默、爱开玩笑、处世认真、待人真诚。

1. 马扎尔族

马扎尔族是匈牙利的主体民族,其母语属于乌拉尔语系,发展自原本生活于乌拉尔山脉的游牧民族。马扎尔族亦分布于罗马尼亚、波兰、捷克及乌克兰,少数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与澳大利亚。9世纪,由数个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组成的马扎尔族从乌拉尔山西麓和伏尔加河一带向西迁徙。自896年起,在族长阿尔帕德的领导下在喀尔巴阡盆地上陆续定居,并建立了阿尔帕德王朝。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斯特万一世正式建立匈牙利王国。

1526年,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导致匈牙利国家解体,分裂成为三个部分:受到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的西部、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的中部,以及东南部半独立的特兰西瓦尼亚(现属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对东欧的征服直接导致了马扎尔族人口的大量减少。由于奥斯曼与欧洲人的主要战场就是匈牙利所在的欧洲中部地区,因此马扎尔人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150年间,连绵不绝的战争、洗劫、饥荒以及瘟疫,导致18世纪末马扎尔族人在整个潘诺尼亚平原人口中的所占比例降至39%。18世纪开始,欧洲其他民族如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和德意志人开始涌入喀尔巴阡盆地。在奥斯曼土耳其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双重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作为战败国的匈牙利签署了《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3/4的领土与2/3的人口割让给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 - 克罗地亚 - 斯洛文尼亚王国。马扎尔族人从而再度成了匈牙利人口结构中绝对的主体。然而,由于领土的分割,也有大批马扎尔族人被归入上述诸国。例如原本居住于特兰西瓦尼亚的大量马扎尔族人被归为罗马尼亚。目前,除了匈牙利以外,马扎尔族人也大量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乌克兰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上,马扎尔族人与东亚文化圈在一些方面较为相近。例如,匈牙利人名命名方式是先姓,后名,最后身份。这在欧洲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一方式与周围的印欧语系完全相反,但和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相同,皆以前姓后名为序。

2. 罗姆族人

匈牙利的罗姆族人常被称为罗姆匈牙利人,被认为是罗姆族人的后裔。罗姆族人又经常被称为吉卜赛人,被认为起源于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和拉贾斯坦邦。14—15世纪,罗姆族人从土耳其逃往匈牙利,并于此定居。18世纪,匈牙利受到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了使奥地利从中世纪封建国家转变为近代中央集权国家,女皇玛丽亚·特蕾莎实施了一些推进国民近代化的政策,其中包括对罗姆族人的同化政策。1773年12月,玛丽亚·特蕾莎下令将普雷斯堡以及富伦多夫领地内所有五岁以上的罗姆族小孩全都运至遥远的村庄,以每年支付一定的津贴交由农夫抚养长大。此外,还推行定居化政策,试图让流动性较强的罗姆族人成为农民。1782年,玛丽亚·特蕾莎的儿子约瑟夫二世重新颁布59项政令,强迫罗姆族儿童就学、参与宗教服务,并禁止罗姆族语言、服装及音乐。这一系列法令意在通过改变罗姆族人的生活习性,加速他们与其他民族的同化。罗姆族人是匈牙利最大的少数民族。进入21世纪之后,罗姆族人的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匈牙利1/6~1/5的新生儿为罗姆族人后代。根据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估计,至2050年,罗姆族的人口将增加一倍,占到全国总人口数的14%~15%。

3. 德意志族人

在匈牙利的德意志族人或日耳曼族人,又被称为德意志匈牙利人或多瑙河斯瓦比亚人。996年,伊斯特万大公迎娶了出生于德国的巴伐利亚亨利二世的女儿吉塞拉,一批德国骑士跟随吉塞拉进入匈牙利。之后,伊斯特万还在教会和德国骑士的帮助下平定了原部落首领寇帕尼等人的叛乱。之后,数批说德语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徙至匈牙利,他们主要生活于上匈牙利(匈牙利王国北部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斯洛伐克)以及南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撤出匈牙利领土之后,又有一大批德语移民进入匈牙利。

自1711年至1780年,德语移民迁徙至匈牙利南部,主要集中于巴纳特、巴奇卡—博德罗格、巴兰尼亚、托尔瑙等地区。至18世纪末,匈牙利王国的德意志族人的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人。整个19世纪,德意志族人在匈牙利的石造业、吹制玻璃、锻造业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被认为是以马扎尔人为主体的政府在文化上同化德意志族人的同时,又保持其经济生产力的做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3 900名德意志族人因为其与纳粹德国的联系被驱逐出匈牙利。不过那些加入匈牙利国籍的德意志族人免于被驱逐,并逐渐彻底融入匈牙利社会。

4. 斯洛伐克族人

斯洛伐克族人是匈牙利的第三大少数民族。9—10世纪,在被归入匈牙利之前,斯洛伐克人占领了大摩拉维亚等地的一些领土。当匈牙利王国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而被一分为三之后,斯洛伐克族人占领的大部分领土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8—19世纪,斯洛伐克族人移居至目前为匈牙利北部的一些省份,另一些则在南部地区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进行人口互换。匈牙利约有73 000名斯洛伐克族人迁徙至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约有74 000名匈牙利族人被迁入匈牙利。

5. 罗马尼亚族人

匈牙利的罗马尼亚族人主要分布于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马拉穆列什县等地区。罗马尼亚族人被认为起源于瓦拉几亚人,中世纪时期生活于多瑙河的北部与南部。1400年前后,在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地区有76个村落属于罗马尼亚族人,约占整体比例的4.3%。近代早期,罗马尼亚族人的人口比例开始急剧上升。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时,拥有大量罗马尼亚族人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处于半独立状态。1700年,罗马尼亚族人的人口比例占到了特兰西瓦尼亚总人口的40%。并且在整个18世纪,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特兰西瓦尼亚和大部分巴纳特被归入罗马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曾通过第二次《维也纳仲裁裁决》,将特兰西瓦尼亚的北部划给匈牙利。194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罗马尼亚族人占总人口的7.2%,成为当时匈牙利第一大少数民族。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战胜方同盟国与轴心国签署的《巴黎和平条约》又废除了《维也纳仲裁裁决》,并将特兰西瓦尼亚的北部归还罗马尼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大量德意志族人被驱逐出匈牙利,以及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人口交换导致斯洛伐克族人减少,罗马尼亚族人所占比例一度与匈牙利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持平。

6. 克罗地亚族人

克罗地亚族人为南斯拉夫人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匈牙利的南部以及多瑙河沿岸,包括布达佩斯等地。1102年,克罗地亚与匈牙利签订条约,与匈牙利结盟,并同意让匈牙利国王担任克罗地亚君主,自此克罗地亚即成为匈牙利的一部分。但克罗地亚仍保持其本身的体制,设有自己的议会、军队和货币。内政由总督管辖。担任总督的既有匈牙利王室成员,也有克罗地亚贵族,对外关系则由共同的国王控制。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的这种特殊关系一直持续到1860年。18世纪,匈牙利全国有近6万克罗地亚族人,占总人口的约4%。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匈牙利约有26 774名克罗地亚族人。

匈牙利民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