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

我们的调查表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低至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方面,每一方面又相应地分为若干阶段。在这一节和以后的六节中,我们将描述这些方面,并在运用“双重刺激”的方法对它们进行研究时把它们进一步细分。

幼儿在朝概念形成的方向发展时,跨出的第一步是用“无组织的聚集”(unorganized congeries)方式,或者“堆积”(heap)的方式把若干物体聚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成人通常通过形成一个新概念来解决的问题。所谓“堆积”,是指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把那些互不相关的物体聚集在一起,它反映了符号(人为的词语)的意义毫无方向地延伸到在儿童的知觉中偶然联系起来的原本无关的物体上面。

在那个阶段,对儿童来说,词的意义除了指把各个个别物体予以含糊的概念混合(syncretic)的聚集之外,并不指其他任何东西。这些个别物体在儿童的心中不知怎么地结合成一种意象(image)。由于这种意象具有概念混合的性质,因此它是十分不稳定的。

在知觉中,在思维中,以及在行动中,儿童倾向于把最为变化多端的要素(elements)凭借某种偶然的印象结合进一种无连接的意象(unarticulated image)中去。克拉帕雷德(E.Claparede)把这种明显的儿童思维特征称作“概念混合”(syncretism)。布隆斯基(P.Blonski)称之为儿童思维的“不相干的相干”(incoherent coherence)。我们把这种现象描绘成对不能充分领会客观关系的情况予以补偿(compensate)倾向的结果,这种补偿是通过过度的主观联结,并将这些主观联结误认为是事物之间真正的联系而实现的。这些概念混合的关系,以及聚集在词语意义下的一堆堆物体,就后者符合儿童的知觉或印象之间的关系而言,也反映了客观的联系。因此,对儿童和成人来说,许多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样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在儿童的习惯环境中涉及具体物体的词。可以说,儿童和成人对一个词的各种意义往往会在同一件具体物体上“相遇”,而正是这一点就足以保证相互理解了。

我们刚才描述了概念形成的第一方面,这一方面还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在实验研究的框架内详细地观察它们。

在概念混合(堆积)的形成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儿童提供了一个特定的人为词语的意义,它表明儿童处于思维发展中的尝试-错误(trial-and-error)阶段。这种堆积是儿童随意创造的,而且加进去的每件物体仅仅是猜测或尝试;当这种猜测被证明为错误时,就由另一件物体代替它,也就是说,当主试翻转物体表明它的名称不同时,就由另一件物体来替代它。

在第二阶段,把物体聚合在一起主要受制于实验物体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即纯粹由儿童视野的概念混合的组织(syncretic organization)所决定。概念混合的意象是因为在空间或时间上单一要素毗邻的结果,或者是由儿童的直接知觉把这些单一要素带进其他更为复杂的关系中去,由此而形成堆积或聚合。

在概念形成的第一方面的第三阶段中,概念混合的意象停留在更为复杂的基础上:它由来自不同组或堆的要素所组成,这些组或堆是儿童业已形成的,其形成的方式如上所述。这些新结合的要素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新的形成形式像第一阶段的堆积一样具有同样的“不相干的相干性”。唯一的区别在于,儿童通过两个步骤的操作试图为一个新词提供意义,但是这种更为精心的操作仍然保留着概念混合的性质,而且比起堆积简单聚集来并不导致更多的条理性或顺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