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025年10月22日
5
除了理论性的结论外,我们关于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的比较研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方法论结果。我们用于这一研究的方法使得我们填补了实验调查和对真实概念调查之间的鸿沟。从学龄儿童学习社会科学、图解化和基础学科的心理历程中搜集到的信息暗示着有可能改进学科的教学。
溯及以往,我们意识到一些遗漏和某些方法论的缺陷,也许它们在新领域的最初探索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未能在学龄儿童日常概念的性质上予以详细的实验研究,因而也就没有留给我们用来描述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整个过程的资料。所以,我们对皮亚杰基本课题的批评缺乏可靠的、系统获得的事实的充分支持。
科学概念的研究仅仅涉及一个范畴——社会科学的概念——并且为研究而选择的特殊概念并未形成或提示一个该学科的逻辑所固有的系统。虽然我们学着把科学概念与自发概念的发展进行比较,但是我们几乎没有揭示有关社会学概念发展的独特规律。将来的研究将包括来自学校教学不同领域的概念,每一组概念都与一组来自相似经验领域的日常概念相匹配。
最后,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我们研究的概念教学未被充分地分化。例如,在使用“因为”的填充句子方面,我们没有像皮亚杰在其研究中所做的那样分离出各种类型的因果关系(经验主义的,心理学的,逻辑的)。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将能在测试不同年龄的学龄儿童的操作上给出更好的区分。
尽管如此,这些缺陷有助于设计将来的调查。目前的研究仅仅是在探索儿童思维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和大有希望的领域中迈出的第一步。
〔1〕向两组年龄与发展水平相似的学前儿童呈示同样的图片。要求一组儿童表演图片的内容——这能揭示他们对图片内容即时领会的程度;要求另一组儿童用言语讲述图片——这是一项要求用概念来协调理解的任务。实验表明,“演员”表演出了有代表性的活动情境的意思,而叙述者则列举了孤立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