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二种类型的复合思维由下述现象所组成,即儿童把物体或物体给自己造成的具体印象结合进那些最接近于相似集合物的类别。物体根据某一个特征被放在一起,在该特征中,物体彼此不同并最终相互补充。
在我们的实验中,儿童拣出与样本物体在颜色,或形状,或大小,或在其他某些特征上不同的一些物体。他并不随便地把它们拣出来;他把它们拣出来是因为它们可与样本的一个属性相对照或互补,在他看来,样本的那个属性是分类的基础。结果,一批颜色或形状呈现在实验材料里,例如,把那些具有不同颜色的木块归为一类。
通过对照形成联想,而不是通过相似性形成联想,它引导儿童建立一种集合。然而,这种思维形式往往与联想形式本身相结合(这在前面已经描述过),根据混合原理(mixed principles)产生了一种集合。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再坚持把他最初接受的原则作为聚集的基础。他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一种不同的特征,从而最终组成一种混合的聚集,例如,既有各种颜色也有各种形状。
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这个漫长而又持久的阶段扎根于他的实践经验,其中补偿物的聚集(collection of complementary things)通常形成一个组或一个整体。经验告诉儿童某些形式的功能分类:杯子、浅碟和汤匙;放有刀、叉、汤匙和盘子的地方;他穿的一组衣服等。所有这些是自然的聚集复合的模型(models of natural collection complexes)。即便是成人,在谈到碟子或衣服时,通常会在心里出现一组工具的物体,而不是概括性的概念。
让我们扼要地重述一下,导致“堆”的形成的概念混合意象是以模糊的主观联系为基础的,它是一种误以为物体之间实际联系的主观联系;联想的复合,根据相似性或事物之间知觉上的联系而组成;而聚集的复合,则是以实际经验中观察到的物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这样说,聚集的复合是一种物体的分类,也即根据物体参予同样的实际操作来进行分类——根据物体的功能性协同作用(functional cooperation)而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