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在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中,假概念决定着其他一切复合活动,原因也许十分简单,那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与词义相对应的复合并不是由儿童自发地发展起来的:一个复合的发展路线是由意义预先决定的,在成人的语言中一个特定的词已经具有这种意义。
在我们的实践中,儿童在摆脱了熟悉的词语的支配性影响以后,才能发展词的意义,并根据他自己的偏爱(preferences)形成复合。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方能测量儿童在掌握成人语言的过程中自发活动的种类和程度。儿童在形成概括中自己的活动并不停息,尽管它通常隐匿不见,并被成人言语的影响驱使到复杂的通道中去。
环境的语言以其稳定的持久的意义指明了儿童的概念将要采取的方式。尽管儿童的概括是被制约的,但是,他们的思维仍然根据自身的智力发展水平沿着这条预先规定的道路前进。成人无法将他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儿童。他仅仅提供了一个词的现成意义,儿童围绕这个词的意义形成了一种复合——带有复合思维全部结构的、功能的和发生学上的特征,即使他的思维产物在其内容方面实际上与一种概括完全同一(identical),这种概括可以通过概念思维而形成。在假概念和真概念(real concept)之间这种外表上的相似性,使得“揭示”这类复合变得十分困难,从而在对思维进行发生学分析方面成为一种主要障碍。
复合和概念的功能相等性,对于成人和3岁儿童来说许多词的意义的实际上一致(coincidence),相互了解的可能性,以及他们思维过程的明显相似性,已经导致这样一种错误的假设,即成人的一切形式的智力活动在儿童思维中已以萌芽状态存在着,并在到达青春期时没有发生任何剧烈的变化。要了解这种误解的起源是不难的。儿童很早便学会了大量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他和对成人来说指的是同样的东西。成人和儿童彼此理解一样东西导致了这样的错觉,即认为词义发展的终点和起点相一致,认为概念从一开始就是被现成提供的,而且没有任何发展。
儿童获得成人的语言,实际上说明了儿童的复合和成人的概念相一致的原因——换言之,说明了概念复合的出现,或者假概念出现的原因。在我们的实验中,儿童的思维并没有为词义所包围,这表明如果不是由于假概念占优势,儿童的复合将会沿着跟成人概念不同的路线发展,而且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言语交流也将成为不可能。
假概念充当了复合思维和概念思维之间的联结环节。它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复合已经携带着正在萌芽的概念种子。因此,与成人进行言语交流,在儿童的概念发展中成为一个有力的因素。从复合思维向概念思维的过渡是在儿童尚未注意到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儿童的假概念已经在内容上与成人的概念相一致了。于是,儿童开始用概念操作,进行概念思维实践,也即在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操作的性质以前便进行了这些操作和实践。这种特殊的发生学情境并不限于概念的获得;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