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
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在对中国现代学术的“世纪回眸”中,我们在重估和评价百年学术成果的同时,更应该从前辈学人勤勉的学术实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就中国现代人文科学而言,无论是“旧学”还是“新知”,都留下前辈学人筚路蓝缕的足迹,他们的独辟蹊径汇成了我们的康庄大道。
众所周知,南京大学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百年高校之一。她有两个历史源头:一个是肇始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1914年以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定名为南京大学;另一个是1888年(光绪十四年)成立的基督教会汇文书院,后来发展为金陵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院系调整中与南京大学合并,构成了现在的南京大学。这样一个经历不仅显示出她的悠久,还显示出她的坎坷——不断地更名,不断地重组、合并、调整。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近现代颠沛历史的缩影。而南京大学历经沧桑,卓然屹立,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传统,涌现出众多的名师大家,给我们留下丰硕的学术遗产,其中必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这大概就是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其中“诚”字最为根本,也是南京大学历史上最早的校训。“诚”是真实而不虚妄的真理,也是追求真理、诚信不欺的美德。
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传统是南京大学精神的典型体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民族文化的重建过程,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充满了中学、西学、新学、旧学、科学、玄学的争论,“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是当时中国大学总体性的人文精神,而历史上的南京大学又提出过具有自我取向的“昌明国故,融化新知”、“人文与科学平衡”等学术主张和办学宗旨,可见南京大学采取的是一种“中庸”的态度,走的是温故知新、继承创新的学术路径,她的两个历史源头已经显示出这样的学术趋向:一是建立在中国教育传统上的“新学”,但提倡国学、艺术与科学三者兼通融合;一是具有西学东渐背景的教会大学,却对中国文化重视有加,成立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较早的中国文化研究所。这样的源头活水,不断地吸纳志同道合的名师大家,汇成源远流长、独立不迁的学术传统。
今天,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时代,南京大学迈向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我们饮水思源,愈加感到受益于这些名师大家们赋予我们的学术财富和精神力量,愈加渴望对他们孕育的传统加以系统的研究总结,返本开新,发扬光大。
“南雍学术经典”丛书是南京大学历史上学术大师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名著精选。它吸收中国传统学术史中“学案”的编纂形式,邀请大师们的学术传人或研究专家,精选荟粹大师们的学术代表作,对其生平、学术加以述评并制作学术年表,再按不同的学科陆续分辑出版。这样一项研究性的出版工程,不仅勾勒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脉络,而且在新的视角下展示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精华,其中不乏首次被整理、公布的珍贵资料。同时,为了进一步展示20世纪南京大学的学术面貌和学术贡献,我们以后还将陆续推出其他学术大家的经典著述。我们相信,这套书系的出版不仅是南京大学学术传统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且也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份极富价值的学术文献。
2008年3月28日

吴梅(1884—1939)

吴梅立身像

吴梅与二子湅青

吴梅(后右)与田汉(前右)、胡光炜(前左)、宗白华(后中)、张西曼(后左)等合影(1935年常任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