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韵[1]
欲明曲韵者,先须识声、音、韵三说。盖一字之成。必有首有腹有尾。声者出声也,是字之首。孟子云:“金声而玉振之。”声之为名,盖始事也。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韵者,收韵也,是字之尾,故曰馀韵。三者之中,韵居其殿而最为要。凡字之有韵,如水之趋海,其势始定。故古来律学之士,于声于音,虽讨论至精,而唯审韵尤兢兢焉。然韵理精微,而法又烦苛,又古今诗骚词曲,体质不同,因造损益,相沿亦异,拟为指示,益增眩惑。今姑以唐人诗韵为准,而约以六条,简之则统韵之繁,精之则悉韵之变,标位明白,庶便通晓。一曰穿鼻,二曰展辅,三曰敛唇,四曰抵腭,五曰直喉,六曰闭口。穿鼻者,口中得字之后,其音必更穿鼻而出,作收韵也,东、冬、江、阳、庚、青、蒸七韵是也。展辅者,口之两旁角为辅,凡字出口之后,必展开两辅,微如笑状,作收韵也,支、微、齐、佳、灰五韵是也。敛唇者,口半启半闭,聚敛其唇,作收韵也,鱼、虞、萧、肴、豪、尤六韵是也。抵腭者,其字将终时,以舌抵上腭,作收韵也,真、文、元、寒、删、先六韵是也。直喉者,收韵直如本音者也,歌、麻二韵是也。闭口者,却闭其口作收韵也,侵、覃、盐、咸四韵是也。凡三十平声已尽于此,上去即可缘是推之。唯入声有异。因列唐人韵四声表以钩稽之,斯理尽矣。凡是六条,其本条之内,往往可通,其外者即不相借假。或有通者,必竟别读,乃相通耳。古今韵学,离合递变,原其大略,不外于斯。能缘是六条,极求精诣,一贯之悟,于是乎在。因先列唐人韵目,后列四声表。
唐人韵目
上平声十五部(据孙愐《唐韵》目而更详,唐人所并用者,凡一百零七部):一东、二冬(钟并用)、三江、四支(脂之并用)、五微、六鱼、七虞(模并用)、八齐、九佳(皆并用)、十灰(哈并用)、十一真(谆臻殷并用)、十二文、十三元(魂痕并用)、十四寒(桓并用)、十五删(山并用)。
下平声十五部:一先(仙并用)、二萧(宵并用)、三肴、四豪、五歌(戈并用)、六麻、七阳(唐并用)、八庚(耕清并用)、九青、十蒸(登并用)、十一尤(侯幽并用)、十二侵、十三覃(谈并用)、十四盐(添严并用)、十五咸(衔凡并用)。
上声三十部:一董、二肿、三讲、四纸(旨止并用)、五尾、六语、七麌(姥并用)、八荠、九蟹、十贿(海并用)、十一轸(准隐并用)、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缓并用)、十五潸、十六铣(狝并用)、十七筱(小并用)、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果并用)、二十一马、二十二养(荡并用)、二十三梗(耿静并用)、二十四迥、二十五拯(等并用)、二十六有(厚黝并用)、二十七寝、二十八敢、二十九琰(忝俨并用)、三十赚(槛范并用)。
去声三十部:一送、二宋(用并用)、三绛、四寘(至志并用)、五未、六御、七遇(暮并用)、八霁(祭并用)、九泰(卦怪夬并用)、十队(代废并用)、十一震(稕焮并用)、十二问、十三愿(恩恨并用)、十四翰(换并用)、十五谏(裥并用)、十六霰(线并用)、十七啸(笑并用)、十八效、十九号、二十箇(过并用)、二十一祃、二十二漾(宕并用)、二十三映(诤劲并用)、二十四径、二十五证(嶝并用)、二十六宥(候幼并用)、二十七沁、二十八勘(阚并用)、二十九艳(
酽并用)、三十陷(鉴梵并用)。
入声十七部:一屋、二沃(烛并用)、三觉、四质(术栉并用)、五物(迄并用)、六月(没并用)、七曷(末并用)、八黠(鎋并用)、九屑(薛并用)、十药(铎并用)、十一陌(麦昔并用)、十二锡、十三职(德并用)、十四缉、十五台(盍并用)、十六叶(帖业并用)、十七洽(狎乏并用)。
唐人韵四声表
平 上 去 入
穿鼻 东 董 送 入声无穿鼻韵
穿鼻 冬 肿 宋 入声无穿鼻韵
穿鼻 江 讲 绛 入声无穿鼻韵
质
展辅 支 纸 真 陌 质陌职俱承寘,陌又承泰,职又承泰、又承队
职
展辅 微 尾 未 物
敛唇 鱼 语 御
药 药两承御遇、又三承啸效号
敛唇 虞 麌 遇
月
展辅 齐 荠 霁 屑 月屑锡俱承霁,月又承队
锡
陌
展辅 佳 蟹 泰 陌职俱承泰,陌又承真,职又承寘、又承队
职
月
展辅 灰 贿 队 月职既承队,月又承霁,职又承寘、又承泰职
抵腭 真 轸 震 入声无抵腭韵
抵腭 文 吻 问 入声无抵腭韵
抵腭 元 阮 愿 入声无抵腭韵
抵腭 寒 旱 翰 入声无抵腭韵
抵腭 删 潸 谏 入声无抵腭韵
抵腭 先 铣 霰 入声无抵腭韵
敛唇 萧 箫 啸 沃
敛唇 肴 巧 效 觉 沃觉药俱三承啸效号,药又两承御遇(沃觉药派入萧肴豪内皆可通用)
敛唇 豪 晧 号 药
直喉 歌 哿 个 曷
直喉 麻 马 祃 黠
穿鼻 阳 养 漾 入声无穿鼻韵
穿鼻 庚 梗 映 入声无穿鼻韵
穿鼻 蒸 拯 证 入声无穿鼻韵
敛唇 尤 有 宥 屋
闭口 侵 寝 沁 缉
闭口 覃 感 勘 合
闭口 盐 琰 艳 叶
闭口 咸 赚 陷 洽
称唐人韵者,别于孙愐之《唐韵》也。愐韵本冬复有钟,支复有脂之者。殆是沈约之古本,今既并用,为一百七部,平三十,上三十,去三十,入十七。细案唐人用韵,无弗相符,故列其目。
四声表者,统四声于六条者也。六条者,穿鼻展辅之分,计凡六也。何以托诸《唐韵》?因古近之适中也。其法一经一纬,六条为经,四声纬之。其表韵之理有二:一曰案文,二曰寻声。夫穿鼻抵腭无入,故入之部少,然入与三声,又不相为伦,故表韵莫难于判入。质之承寘,显矣,犹亲嫡也,质去声为交质之质,即四真之音也。郅侄之属从至,崒踤之属从粹,此案文得之也。思入为虱,离入为栗,此寻声得之也。陌则半寘半泰,何也?易,即容易之易,为入也,刺,即刺客之刺,为入也,此从寘来者也。画之去声在泰,陌有益嗌,泰有隘榏,文与声俱近也。又如白伯魄客之属,曲韵俱派入皆来,而曲韵皆来,即诗韵佳灰,又可引申其类者也,夫泰佳之裔也,此所以半寘半泰也。职则半真半泰半队,何也?食织之去声皆在真,而亿臆从意,意亦寘也。北塞之去声皆在队,而色侧测墨之属,曲韵亦俱派入皆来,而曲韵皆来,即诗韵佳灰,泰与队,俱灰之裔也,此所以半真半泰半队也。物微之入也,亦可以寻声得之也,尉也乞也,亦未亦物,此可以案文得之也。药,鱼虞之入也,朝列之位为著,而著亦入药,汉廉范之谣曰:“廉叔度,来何莫。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裤。”“度”、“莫”、“作”皆入药也,去之御遇,即平之鱼虞也。药又承萧肴豪,何也?二萧有熇,而熇亦入药,十八啸有约有爝,而约爝亦入药,十九效有乐,而乐亦入药,二十号有凿,而凿亦入药,此其验也。月承霁又承队,何也?蹶、揭,霁之入也;孛,队之入也。屑锡之俱承霁者何?切契闭说从霁来,入屑者也。梁沈约《郊居赋》曰:“雌霓连蜷”,“霓”从齐来入锡者也,从齐,即从霁也。泰承蟹不承贿,贿之于队,犹蟹之于泰也,皆亲嫡也。一屋二沃,音本相近,而以沃承啸效号,何也?沃从夭也,鹄从告也,襮从暴也,纛告之去声入号也,皆其验也。觉之承啸效号也,樵从焦也,箾从筲也,雹从包也,觉乐之去声入效也,皆其验也。歌之入为曷,而麻之入为黠也,古曲如渴字、喝字、葛字、割字、抹字、阔字、活字、夺字、脱字、豁字,皆七曷也,而唱入歌戈。八黠则读之自与六麻叶,可亡论已。屋之承宥何也?读音豆也,蔟音辏也,柚音狖也,肉音輮也,宿音秀也,缪音谬也,皆其一系相承者也。《王风》:“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修”、“淑”相叶,此古文可证也。北人呼六为溜,此方音可证也。缉、合、叶、洽四入声皆闭口,据柴氏《古韵通》之言,使缉非闭口必入职,使合洽非闭口必入黠,使叶非闭口必入屑。今皆别隶者,正与沁勘艳陷相贯联,皆闭口矣。平上去相承易晓,而穿鼻抵腭无入声,故无论焉。然声音万变而韵无方,未可摘次以求,辄约略其端,以俟神解。
尚有注意者,南曲入声,俱可单押,不必叶入平上去三声是也。或有谓单押处,仍作三声唱,如【画眉序】单押入声,首句韵便应作平声唱,末句韵便应作去声唱。【绛都春序】单押入声者,首句韵便应作上声唱,是仍以入作平上去,何不仍隶入三声中邪?不知北曲之以入隶于三声也,音变腔不变,如元人《张天师》剧【一枝花】“老老实实”,“实”字《中原音韵》作平声,绳知切,是变音也。【一枝花】第五句谱,原应用平声,而此处恰填平字,平声字以平声腔唱,是不须变腔也。《东堂老》【醉春风】“傥来之物”,“物”字《中原》作务,是变音也。【醉春风】末句韵,谱应去声,而此处恰填去字,去声字以去声腔唱,是不须变腔者也。若南曲【画眉序】,《明珠记》“金盏泛蒲绿”,“绿”字直作绿音,不必如北之作虑,此不变音也。【画眉序】首句韵应是平声,歌者虽以入声吐字,而仍须微以平声作腔也,此变腔也。其【尾声】云:“可惜明朝又初六”,“六”字竟作六音,不必如北之作溜,此不变音也。然【画眉序】【尾声】末句韵,应是平声,则歌者虽以入声吐字,而仍须微以平声作腔者也。此北之与南,虽均有入作三声之法,而实殊者也。又北曲之以入隶三声有定,如某入声字作平声,某入声字作上,某入声字作去,一定不移。若南之以入唱作三声也,无一定法,凡入声字俱可以作平作上作去,但随谱耳。如用毂字,而此字谱当是平声,则吐字唱毂,而作腔便可唱如窝;谱当上声,则吐字唱毂,而作腔便可唱如窝之上声;谱当去声,则吐字唱毂,而作腔便可唱如窝之去声,非如北曲毂字之定作古也。馀皆可推,此又与北曲殊者也。故混入三声,则与北曲无别,且亦难于分派。若如北曲法,竟废却入声,又四声不完,所以别出单押之法,而随谱变腔为定也。又南曲系本填词而来,词家元备有四声,而平上去韵可以通用,入声韵则独用不溷三声,今南曲亦通三声,而单押入声,正与填词家法吻合,益明源河之有自矣。
【注释】
[1]第六章《作法(上)》与《顾曲麈谈》第二章第一节《论剧作法》略同,第七章《作法(下)》与《顾曲麈谈》第一章第三节《论南曲作法》略同,故略。